索 引 号: | cgxzf00000/2024-000284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来 源: | 市政府办 |
有 效 性: | 发文时间: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时间: | 2024年12月03日 14:17 | |
内容概述: |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汉新区、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8月2日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推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陕办字〔2024〕19号)落实,结合汉中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聚焦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综合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产值倍增”行动,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到2035年,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做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航空零部件重要集散地、工业母机领域新高地、先进传感器制造基地,加快推进陕飞公司某型飞机研制和运X系列产线改进改型,促进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升级换代,提升电力成套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及电子元器件。到2025年,力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5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各县(区)、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二)做优现代材料产业集群。按照延长产业链、补齐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思路,推动钢铁延链升级、有色转型换道、非金属材料育新提质、核材料扩能提级,加快设备换新、产线换代、管理升级,促进产品供给高端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流程管理数字化。到2025年,力争现代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5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三)做大绿色食药产业集群。聚焦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白酒制造、精制茶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保健食品制造等企业开发新产品,丰富特色产品谱系。用好线上线下渠道,组织食品“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坚持药械双轮驱动,促进加工提取、原料药向制剂延伸,扩大中药材加工、中药饮片、中成药规模,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25年,力争绿色食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5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四)加快发展综合能源产业集群。围绕抽水蓄能电站、输配电网、光伏产业、页岩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项目,延伸强化新型能源产业链,积极打造战略腹地综合能源保障基地,构建高质量能源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细分产业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配合)。
(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以点带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持续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增量奖补等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达到50家,省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0%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税务局配合)。
2.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直接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钢铁、航空装备、中医药等细分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和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揭榜挂帅”等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到2025年,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至2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配合)。
3.突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标准兴企、质量提升、品牌铸造行动,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加强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严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可靠性强、有影响力的“汉中制造”工业品牌。到2025年,培育陕西工业精品30个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5户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二)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4.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优。开展市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评定,在产业空间、要素保障等方面对链主企业给予倾斜。制定发布链主企业配套产品、技术需求清单,支持链主企业以商招商招引外地配套企业来汉投资。对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优先支持申报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配套奖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配合)。
5.引导企业专精特新提升。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建立培育库精准滴灌,支持中小企业“小升规”和专精特新发展。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8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5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70家,“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突破10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2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配合)。
6.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梳理大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供应链图谱和配套需求,定期开展供需对接活动,鼓励大企业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促进中小企业产品推广应用,形成国有带民营、龙头带配套的融通发展格局。围绕工业母机、传感器等特色产业,引导大企业携手中小企业共创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体化产业链协同生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配合)。
(三)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7.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强化数字赋能,实施智改数转升级、应用场景示范、供需平台建设三大行动,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点,坚持示范场景牵引、供需联动推进,大力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形成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30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局配合)。
8.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示范工程,制定工业领域和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稳步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支持传统行业设备更新和产线改造升级,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制造引领工程,强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促进资源循环化利用,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转型、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家、绿色园区1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9.培育制造业新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新模式,建设一批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率、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创新活跃、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制造模式创新发展。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四)坚持高质量项目引领
10.加强重大项目招引。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和“一带一路”格局,深化苏陕、津陕区域交流协作,充分发挥驻外招商分局、商会协会等机构作用,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对引进的龙头企业及关键配套企业,给予“一事一议”支持。每年签约省外工业项目总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市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配合)。
11.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十四五”工业重大项目实施。紧跟中央和我省战略部署,围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综合能源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十五五”工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陕飞公司某型飞机研制、四О五项目、陕钢提钒转炉、修正药业生物医药健康城、佛坪抽水蓄能电站、西乡县综合能源利用、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镇巴县页岩气勘探开发、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局配合)。
12.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用好“六步、五率、三法”,完善“四个一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抓实工业项目谋划储备、招引落地、手续办理、开工建设、投资进度、投产达效等关键环节,推动项目招引谋划提质、服务保障提效、建设投产提速,支撑工业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每年谋划投资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不少于50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配合)。
(五)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13.加快园区提质升级。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实施“建设提标、产业提级、服务提质、管理提效”行动,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生产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加强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培育制造业特色“区中园”,加快形成产业布局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配置高效、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新格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配合)。
14.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严格落实工业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推行制造业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供应,支持工业用地“零地技改”和混合利用(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实施“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深化“一链一行”主办行制度,及时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汉中市分行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汉中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建立新型工业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清单,围绕重点产业引进人才,落实人才奖励补贴和生活保障待遇相关政策。用好促进就业各项政策,增强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15.优化企业服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用好“陕企通”平台。扎实开展市、县(区)领导规上企业遍访包联活动,深化集成服务改革,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清理变相许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宣传优秀企业家事迹,凝聚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配合)。
四、工作保障
充分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各项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指导。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细化落实举措,形成市县分级支持的政策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级有关部门配合)。积极承接省级重点产业链,完善落实市级“链长制”工作机制,从企业培育、聚集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评价,为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路径、提升工作效能提供参考依据(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配合)。探索应急转产机制,加强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地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科学测算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统筹优化环境空间布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市水利局负责)。加强工贸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降低事故发生率(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支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