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莞商事制度改革:从探索先行到全国样本
2019-10-13 09:20
来源:
打印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起于广东,引领中国在现代化征程上阔步前进。如今,周身遍布改革基因的广东依然走在全国前列,像东莞市在我国商事制度改革中从先行试点到样本示范就是一个缩影,其经验探索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并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代表参与全国商改方案的起草。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东莞挺身而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但是,商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从国家层面直接推动难度比较大。因此,中央决定先从基层进行改革探索寻求突破,再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整体制度设计。

  改革探索的任务又历史性地落到改革前沿的广东身上。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广东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深圳、东莞、珠海、顺德成为最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

  东莞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在东莞市工商局的努力下,改革取得突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原国家工商总局等机构的认可。2013年,东莞参与了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当时称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方案的起草。此后,商事制度改革进入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历程。

  东莞的商改探索,为全国地级市确立了改革的范例,也对全国的商事制度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为何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应该说,这是时代的选择。十八大以来,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选择了商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

  东莞市工商局局长陈锡稳说,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企业登记提供便利,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政府更快、更高效地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东莞市工商局副调研员张志云看来,近年来工商登记改革把市场主体登记的门槛放开,倒逼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进一步推动社会监管方式的创新。实际上,这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国家改革的一条主线。

  当然,东莞的商事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商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2012年5月,商改开始在大朗镇试点,为全市推行探索经验。

  第二阶段,2012年12月改革在全市全面推开,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八项改革措施。

  第三阶段,2014年3月全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开后,加快推进步伐,前端改革与后端改革双管齐下,进行了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制、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以及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同时,形成了以“一平台、三工程”为核心的、具有东莞特色的市场监管体系。

  前端准入大门放开建立高效便民的审批登记制度

  已是工作日上午十点,在东莞市工商局办事大厅里,记者看到来窗口办理业务的人寥寥无几。据东莞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分局局长周向东介绍,现在已实行电子化工商登记,足不出户就可以办业务,效率大大提高。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商事制度改革先试先行中,东莞在前端准入方面,持续降低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全面提升开办经营的便利度,打造了一系列亮点。

  一是推行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改革。东莞针对一些创业者和电子商务企业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办照难题,首创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允许托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地址,作为多个集群企业的住所登记,集群企业无需租赁经营场所即可办理工商登记。截至2018年7月底,全市累计登记集群注册托管企业693家,集群企业29841户。

  二是推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改革。据了解,东莞相当部分房产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房产证,企业办照时需要由村(居)委会出具产权证明,对此,东莞引入“信任在先”“自主申报”原则,允许一般行业的市场主体自行申报住所信息,无需其他住所证明文件即可办理营业执照。

  三是推行“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早在2015年东莞就已经启动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东莞还在全国设立了首个现代化网上审批中心,实现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业务的一站式审批、24小时全天候服务。目前,全市共办理网上登记业务84.44万宗,占全市同期同类型业务的90.87%,至少为群众减少往返窗口194.14万人次,平均每天减少3225人次。

  四是“多证合一”改革,即叠加“三证合一”和“多证联办”两项改革成果。2016年以来,东莞与全省、全国同步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比全国领先一个月推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启动了“一照一码”条件下具有东莞特色的“多证合一”改革。2018年6月30日,全国统一“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在东莞推开,被整合证照进一步增加到24个。目前,全市共向44.08万户企业和27.58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出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此外,东莞还实施了一系列开办企业便利化改革,将开办企业工商登记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采取“政银合作”的方式延伸工商服务窗口,允许企业在银行营业网点提交工商登记申请;采取省市共建方式,在东莞市东城跨境电商中心园区共建商改基地,将商改政策资源集中导入试验基地。

  后端监管跟进打造“一平台、三工程”市场监管体系

  经过前端改革之后,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工商登记极大实现了便利化。但是,如何保证市场体系的规范?东莞做到了“宽进”与“严管”的衔接。在后端监管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东莞构建了“一平台、三工程”的市场监管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打造市场监管协同创新平台。东莞加强了整体统筹协调,成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系统设计监管体系,制定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出台6个配套子方案;依托省市共建的商改基地,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智库,对研究关键问题评估改革措施;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

  第二,推进智慧监管工程。早在2015年,东莞在全国率先探索监管力量下沉,推动各镇街整合各村(社区)原有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力量,组建524支合计达3018人的基层市场协管队伍。2017年以来,东莞将商改后续监管全面纳入“智网工程”。网格员全面配备装载智网APP的手机终端,实现包括市场监管“4+2”入格事项等所有作业内容的表单化、流程化。2017年12月,商改后续监管事项正式入网作业。截至目前共向各镇街推送监管任务21.7万条,已反馈20.8万条,网格员发现上报问题线索7.2万条,“哨兵”和“侦察兵”作用初步显现。

  第三,推进协同监管工程。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监管协同,自主开发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涉及行政许可的主体信息以及网格员登记上报的无证照线索,通过系统智能推送给有关单位,各部门自动认领、限期办结、结果共享、全程跟踪,痕迹化管理。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监管协同。在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商业综合体等具有统一物业出租和管理方的集群类市场主体边界内设立自治网格。去年以来,在厚街、横沥两镇的专业市场、集贸市场试点,今年下半年将在全市复制推广。

  第四,推进信用监管工程。东莞自主开发了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将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奖惩信息,整合归集记于同一企业名下,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证明打印服务。据了解,截至目前,市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已归集公示涉企信息1193万条,为群众提供打印查询证明11.3万份,日均减少群众往返查询窗口约400人次。同时,开发企业信用联合惩戒系统。17个部门联合签署了《东莞市经营异常及严重违法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工作备忘录》,初步探索了“备忘录+信息化”的联合惩戒经验。

  改革红利得到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东莞模式”可复制推广

  东莞商改推行六年以来,充分发挥了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作用,促进了市场准入和退出全程便利化,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改革红利层层叠加并充分释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是激发了市场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据介绍,改革以来,市场主体连续6年保持10万户以上级别的增长,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2013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0.6万户,到了2016年新登记17.39万户,2017年达到22.3万户。2018年1-7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5.55万户,同比增长36.7%。市场主体总量和新增量、企业总量和新增量均位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2017年12月底,东莞市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大关。

  二是促进了就业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改革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创业,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支撑了就业增长,全市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达86户,比改革前增长32.3%。同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业态呈现加速态势。

  三是群众获得感和体验感显著提升。在东莞市工商局办事大厅,记者了解到该局推出“5115”服务标准,“群众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业务等候不超过1小时,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办企业也省去了不少麻烦。据了解,全市开办企业环节由改革前的7个调整为4个,包括名称预先核准、“五证合一”商事登记、刻章、银行开户等等。根据广东省工商局、广东省社科院《2017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东莞市连续两年在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中位列全省前三、地级市第一名。

  四是改革模式被认为可复制、可推广。东莞商改屡获试点政策支持,先后被赋予了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电子营业执照、简易注销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试点任务。作为仅有的一个地级市单位代表,东莞应邀参与了《广东省商事登记条例》《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参加了开办全省企业便利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将基层探索上升为制度成果。2016年以来,东莞先后承办了全省商改创新领域的重要会议,不少改革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东莞市“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作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首批典型试点经验和模式,被商务部等13个部门向全国复制推广。

  质变之后监管改革还在路上

  对于东莞的商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学院负责人兼人事司副司长、党总支书记杨文彬给予了充分肯定。“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监管中引入社区网格员力量,从而将监管问题的漏洞填补上,做到抽查与全覆盖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再通过智能化管理,运用智能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监管,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以后,市场主体数量发展迅速,在监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东莞通过技术手段,综合地方政府、社区的管理来解决这一难题,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复制。”杨文彬如是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对东莞的商事制度改革同样表示赞赏。他说,东莞积极大胆探索,推进了市场监管领域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对于完善市场监管具有积极意义。譬如,构建了全面的市场监管体系,对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实现了有效监管,有力解决了“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面窄与“全覆盖”的新矛盾。发挥和扩展了社会共治体系的功能,把市场监管与城乡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体现了市场监管的多元主体要求和特征。

  陈锡稳认为,东莞的商事制度改革带来了巨大改变:

  一是监管理念的转变。以往的监管理念靠审批,在前端设置一系列门槛和条件,但是后端的监管却比较宽松。商事制度改革之后,前端门槛放开,重点就落在后端的监管和服务上。

  二是监管方式的转变。过去,工商部门主要靠巡查手段监管,巡查是否有注册资本抽逃、超范围经营等情况。改革后主要靠企业自律为主,企业的经营状况主动向社会公示,实行年报制度。

  三是监管内容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商改的深化,对监管执法的要求逐渐转向为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重点是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合法地经营,营造和谐稳定的市场环境。

  不过,商事制度改革在带来监管转变的同时,监管的后置同样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后置的部门职责难划分,人力人手不足,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不足,企业的法律责任问题等等。

  陈锡稳表示,东莞的监管工作是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行政部门提升治理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承担一些相应的职责,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机构改革以后,权责更加明晰,同时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相信未来的监管会更上一个台阶。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6号楼东3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