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定发展信心 精准纾困助企以更加有力举措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2-09-30 17:52
来源: 市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市场主体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更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顶梁柱发动机。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但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市场主体优化升级赋能,成为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疫情背景下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但在疫情多点散发的大环境下,市场主体不可避免受重创,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市场主体总量呈上升趋势,但退市现象依然突出。20224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0.8万户、较2019年底增长45.3%,总量跃居全省第4位,其中:企业5.44万户、占17.7%,个体工商户24.56万户、占79.7%,农民专业合作社0.77万户、占2.5%,分别较2019年增长35%49%2%。仅今年前4个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18万户,其中:企业2966户、个体工商户2.8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9户。但从退市情况看,2020年至20224月底,共注(吊)销各类市场主体4.01万户,其中,企业7490户、个体工商3.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0户。特别是今年前4个月,共注(吊)销各类市场主体8399户,占2020年以来注销总量的21%,其中,企业916户、个体工商740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9户。

(二)市场主体活跃度较高,但内部结构仍待优化。资料显示,2021年,我市市场主体三年、五年、十年存活率,分别为80.60%78.77%71.7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主体活跃度综合指数(市场主体净增新增比)为74.5,较全国的68.1高出9.4%。但从新增市场主体构成看,个体工商户增长快,而企业增长较慢,结构还需持续优化。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增长了130%,企业只有10.1%;企业占市场主体实有量的18.4%,而五上企业仅为0.87%,且呈逐年下降态势。

(三)三产消费领域增长较快,但市场经营受损严重。从新增市场主体产业分布情况看,2020年、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分别净增1.57万户、3.78万户,占净增量的73.1%86.8%。但受全国疫情多点频发、防控措施收紧影响,旅游、商贸及流通领域受损严重。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注(吊)销的市场主体有71.24%集中在商贸流通领域,这导致2021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较2019年、2020年下降0.71.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32.6个百分点,餐饮业、住宿业营收分别下降6076.6个百分点。我们在鼎鼎百货了解到,今年前4个月,企业总体销售下滑14.5%,商户入驻率不足疫情前的80%

(四)工业发展总体平稳,但受市场冲击较为明显。2021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656户,与2019年相比增加567户、增长13.9%;实现工业增加值580.94亿元、增长9.2%,占GDP比重较2019年提升0.2个百分点,工业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向好态势。但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3.9%,较2019年下降1.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有172户工业企业产值下降、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2.1%;其中,陕钢、略钢两户企业产值下降13.5%

(五)纾困助企成效明显,但运营质量还需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专班专组专员亲商助企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亲商惠企政策文件,千方百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至2021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8.14亿元、增长16.6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22亿元、企业数3.36万户,分别增长33.24%60.7%。受理中小企业纾困申请113笔,投放纾困资金5.3亿元。特别是为应对疫情冲击,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两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67.41亿元,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从发展质量看,至2021年底,全市纳税主体数量较2019年增长18%以上,而税收总额基本2019年持平;今年前4个月,全市纳税额同比下降近5%

二、原因分析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市市场主体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在疫情冲击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市部分企业面临市场销售不畅、产销衔接水平下降等难题。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4.3%,这表明,在工业领域,我们面临的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市场需求萎缩导致生产能力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同时,受疫情影响,城乡居民增收放缓,群众对生活必需物资以外的消费热情降低;加之,非必要不外出”“不扎堆不聚集等疫情防控意识深入人心,对旅游、餐饮、住宿等实体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营商环境还需优化。尽管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与发达地区以及市场需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审批类事项由于专业性较强、涉及部门广、整合难度较大,手续繁、审批慢、耗时长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对市场主体减收让利、优惠鼓励、少管放活等举措有待深化,建立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的市场主体监管机制还需要做出积极探索。

三是市场要素保障不足。疫情下,交通物流运输影响首当其冲,流动人员被严格隔离管制,跨地区车辆绕行成本增加,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部分企业的外地客户由于长时间无法收货更换供货商,造成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同时,因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市场主体房租、用工、用能等支出居高不下,致使部分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加之,部分市场主体持续经营能力弱,财务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四是政策落实还需精准。尽管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企业纾困政策,但在精准性、时效性、协同性上还不够有力,一行一策”“一企一策做的还不深入,对行业、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和堵点政策梳理还不够,政策储备不足,个别政策在细化分解上还不到位,操作性不强。譬如,在企业减免租金政策上,倡议私营企业或自建房适当减免租金,但缺乏约束性,减免落实较难,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在落实房租减免政策时审批程序复杂、与市县政策衔接不够,导致承租企业房租减免难以落实兑现。

三、对策建议

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中之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只要抓住市场主体,就牵住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必须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一)抢抓有利机遇,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宏观形势看,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但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政策支持看,党中央从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特别是出台的稳住经济大盘6方面33条措施每一条都在聚焦市场主体发展;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系列稳住经济大盘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主体、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潜能必将得到更充分释放。从自身基础看,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紧扣四个在汉中总抓手,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同时,我们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有日趋向好的发展环境,这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客观研判,抓住机遇、找准突破,更加注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疫情防控与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必将有力推动市场主体更好更快发展。

(二)坚持产业引领,提高市场主体质量。紧扣汉中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壮大主体规模、提升主体质量上奋力攻坚,让企业加速动起来、市场加速活起来、经济加速转起来繁荣三产消费。培育发展首店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等消费热点,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连锁超市、专业市场,深化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等示范创建,拓展和稳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市场主体,提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经济、户外运动等服务环境和品质。做强工业企业。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分析,分类建立在库规上企业退库预警机制和联系帮扶制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发展。积极挖掘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持续加快个转企”“小升规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多形态村级集体经济合作模式,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生产、销售龙头企业,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单个农业经营主体与相关协会、企业对接,推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三)催生新兴业态,壮大市场主体总量。顺应疫情带来的生产和消费新变化,挖掘更多市场主体,充分激活市场潜能。培育科技型企业。深度对接秦创原、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发掘培育爆发式新经济企业和源头式先发优势企业。发展新兴市场主体。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平台型和共享型消费新业态,支持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智慧医养、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等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微商电商、短视频创作者、带货达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办微型企业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加大双招双引用好投资服务云平台,突出园区产业首位度,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重点,深化同大西安、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标志性项目和标杆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发展,推动相关行业、产业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

(四)强化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摸清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特别要针对停业、半停业、歇业状态市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纾困解难。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银企对接,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增加中小企业信贷供给。积极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合理安排市场主体用地指标,积极探索适宜供地方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力度,推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处置工作,加大土地、房屋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鼓励相关设施融合集聚建设。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执行力度,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降低运行成本。落实好各类减税降费政策,抓好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对生产经营暂时有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积极探索缓缴社保、减免房租等政策和失业保险、水电气成本、防疫消杀支出等补贴政策,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畅通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疫情防控措施跨区域相互衔接,设立重点物资绿色通道和其他重要通道和重点物资中转站、临时接驳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五)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有效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提升服务效能,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实施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机制、审批体制、监管机制等保障措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等集成服务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力推动互联网+政务,切实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积极推行网上申报、审批、登记,努力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规范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加大落实督查力度,优化监管服务方式。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全覆盖、常态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扰加大对诚实守信主体激励和对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力度,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干扰阻挠施工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护航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