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快速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车检体系却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推动机动车检测体系智能化创新。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9月中旬,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公安局、市智慧城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员,先后深入汉台区、南郑区、勉县及市交警支队开展调研,并赴西安市、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经现场调研考察、与企业部门交流座谈,调研组对我市机动车检测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先进地区在数字化背景中的新技术、新功能、新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为汉中有必要把建设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有力抓手,着力在智能化、优服务、提效能、促发展上下功夫,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机动车检测服务不断改善,车检流程持续优化,为建设智能车检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我市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至2020年8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2.94万辆(其中:非营运客车32万辆、货运车辆3.3万辆、客运车辆0.35万辆),比“十二五”末增加14.32万辆、增长24%,年均增加3万余辆。从67家汽车销售企业营销情况看,2019年,全市共销售新车3.18万辆、二手车1.6万辆,销售额突破70亿元,销售范围覆盖陕南以及川北、陇南等地区。
(二)车检“窗口”扩面延伸。严格落实《机动车登记规定》《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统一技术标准和查验规程,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将进口车、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外的新车入户和二手车过户注册登记业务权限下放至县(区)车管部门;同时,公安、税务等部门在中心城区各汽车销售网点设立社会化登记服务站11个,在南郑区、勉县各设立载货汽车注册登记社会化服务站1个,分别委托办理小型免检车辆、载货汽车注册登记和转移业务。
(三)检测流程持续优化。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安全技术、综合性能检测分别由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行业部门管理实际,整合工位项目,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环检、安检、综检检测数据共享互认,促进“三检合一”。推行机动车检测机构社会化申办,指导检验机构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标准,在各检测工位安装数据监测系统,实现主管机构对车辆检测数据、图片、视频的实时采集和监管;公安部门通过网络监控、巡查、档案复核等方式,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予以审核。目前,全市共建成有资质的车检机构10家,其中,具备“三检合一”资质的4家、具备“环检、安检”资质的6家;共投用“环检”线18条、“安检”线15条、“综检”线2条。
(四)车检服务不断提升。对新出厂的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等在办理注册登记前不再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并实行6年以内免检制度;对除大型客车、校车以外的机动车实行全国通检。推行业务“一窗办理”,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内部资料流转,使车主在一个窗口完成材料提交、审核、缴费、取件等步骤。推广预约、延时服务,指导检测机构开设预约专用通道,打通“交管12123”平台机动车检测服务端口,减少预约车辆排队时间。同时,将车管服务向休息日延伸,每周六为符合“先签后审”车辆提供“周末延时车检服务”。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机动车检测体系基本满足群众需求,但由于智能化水平低,面对市场行业的快速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问题。
(一)车检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市机动车检验检测主要存在周期短、流程复杂,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其核心检测系统采用公安部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专网服务系统(基础版),该系统于2012年投用,服务器设在省公安厅,由于线路、设备等硬件设施老化,响应速度慢、故障率高,时常由于系统访问量过大造成宕机,致使长时间无法办理车检和车辆注册登记业务,加重了车检机构排队拥堵现象。
(二)检验智能化水平不高。现行车检系统很多流程和数据分析主要依靠人工,在监管不力的状况下,极易产生操作不透明、数据易被涂改、出具虚假检测结果等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检验审核环节,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凭借经验对车检机构检验报告单进行审核,在审核人员多、工作时间长、数据处理量大的情况下,难免出现误审误判、标准不统一、审核不规范等现象,增加了机动车“带病上路”的安全隐患。
(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目前来看,我市机动车注册登记日均600辆、年检审核日均800辆左右,其中小型轿车以下业务占比75%以上,业务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极大压缩了客运、货运等营运车辆审核时间;加之,营运车辆入户登记查验所需时间长,每个查验机构日均仅能查验8-10台,而我市营运车辆登记站只有2个,7座以下机动车检验机构尚有4个县还是空白,造成高峰期检测站供不应求、排队情况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四)监管效能相对较低。当前,以环检、安检、综检为核心的机动车检验分别在公安及行业部门共同指导下开展工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主要体现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上,但频次有限;职能部门为强化监管,均有独立体系的监管手段,但由于信息数据共享不足,不仅加重了车检企业的负担,而且极易产生监管空白。譬如,在环检上没有对超标排放车辆做到检验和维修闭环管理,导致超标车辆维修乱象非常明显。
三、外地经验
(一)西安市情况:西安市2018年5月汽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日车检需求4000辆左右,由于人工审核每人每日仅能达到200辆左右,需要17名干警每日工作12个小时以上方能完成当天审核任务。面对车检服务的空前压力,市财政投资280万元,由市公安局牵头引进上海眼控科技公司开发的“机动车查验监管智能审核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非营运小型普通客车,以公安部机动车检验监管平台为基础,在专网外嵌入车检智能审核系统,自动完成车架号、发动机号、合格证照比对及票据凭证识别等审核,使单车审核时间由原来的3-5分钟缩短至5-7秒,准确率超90%,而其余10%的数据复核仅需2至3人完成,其他人员则专门侧重于营运车辆的审核,有效解决了业务积压、错误率高、“黄牛”扰民等突出问题。同时,在全市设立62个注册登记服务站,委托办理小型汽车注册登记、抵押登记、驾驶证补换等业务,极大地提升了车辆查验登记效率。但由于车检智能系统规划设计不够超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目前已突破350万辆,高峰期日检量已突破6000辆,系统服务能力已趋近饱和,需要继续追加投资增加设备满足日益增长的车检需求。
(二)无锡市情况:无锡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224.3万辆,日检需求4000辆左右。今年以来,该市依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科研优势,通过与重庆小召公司合作,由市财政投资100万元、各检测机构分别投资2万元,于2020年9月初率先在全国建成“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智慧监管系统”,车辆检测设计容量为每天6000辆。主要特点是,一是系统集成度高。该系统集检验机构监管、检验秩序管理、检验数据智能审核预警三大功能为一体,整合了对检验机构人员、工作时间、检测数量的监管,以及检验预约、代办人人证识别管理和异常数据自动预警、采集图片智能审核等功能,集成化程度高,是未来智慧车检新趋势。二是科技含金量高。该系统可对检验机构检测权限、验车数量等进行适时调整,对企业、车辆和人员进行“黑白名单”管理,通过人脸识别等手段禁止“黄牛”代办业务,能实时对上传数据进行智能审核,对异常数据及时预警,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检验机构业务办理质量进行评估。三是“放管服”力度大。将市级车辆签章管理权限下放至县级车管部门,并推出“有线车管‘家中办’”“六年免检‘保险办’”“流动车服务‘上门办’”等10项便民利企服务措施,通过保险公司、汽车销售企业、流动车管所等多种渠道为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车管服务。
四、几点建议
加快车检体系智能化集成化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利民实事,着眼汉中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理念创新,优化车检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车辆检测作为汽车产业中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汽车消费、延长产业链条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支撑、汽车消费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而率先在毗邻地区建设智能车检体系推动机动车检测集成创新,有助于汉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繁荣汽车消费,打造毗邻地区重要的汽车流通集散地,全面彰显区域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围绕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智慧城市目标,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以“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牵引,结合公安部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12项新举措,加快构建集机动车注册登记、年检审核、数据监测等为一体的智能化车检体系,着力打造环境舒心、流程省心、服务贴心、管理精心的“窗口高地”,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动平台创新,提升检测效能。抢抓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机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采取市场化手段,积极开发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大数据分析等为一体的“汉中智慧车检服务平台”,将所有检测机构全部纳入平台,融合车检机构分布、忙闲显示、错峰预约、备忘提醒、中介服务等功能,科学调配各检测机构使用效率;同时,将平台访问入口接入“交管12123”、“汉中通”、支付宝及车险公司等客户端,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借鉴无锡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智慧监管系统建设经验,加快构建符合汉中特点的车检智能审核系统,开发各类工位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实现检测机构、检验人员、检验秩序等数字信息实时推送,全面提升检测质量效能。
(三)推动监管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检测机构管理,指导其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定,科学设置制度流程、人员岗位,从线外检验到线内检验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化资质认定管理,按照“谁出报告谁负责,谁签报告谁担责”的原则从严落实检验机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车辆检测机构星级服务评定办法,运用市场机制倒逼检测机构提升服务品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明确检测监管职能,划清职责边界,积极推动联合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检测流程等技术规范的监管。严厉打击内外勾结、篡改系统数据和检测结果等行为,将车辆检测违法违规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社会共治,予以信用约束,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四)推动服务创新,打造良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证便民,持续推进全国通检、“三检合一”、4S点代发临牌、9座以下非营运小微客车6年免检以及10年内两年一检等便民利民措施;利用电视、网络、“两微一端”等新闻媒介,扩大车检惠民政策知晓率。合理规划检测机构布局,完善检验机构硬件设施,加快检测设备更新,提高检验车辆通行效率。规范服务流程,指导检测机构设置指示标志,公示业务流程,增加免费导办人员,建立信息自助查询渠道,完善检测代办制度,严厉打击“黄牛”,规范代办行为。引导保险行业将免费代办车检作为购买车辆保险的增值服务,鼓励车主使用保险公司代办服务,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推动政策创新,确保落地见效。成立由公安部门牵头,智慧建设、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为成员的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及时制定相应的建设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研判形势、指导行业发展。把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建设及维护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在资金投入、政策激励上给予全力保障,涉及检测机构的硬件设备投入由检测企业自行承担。将车辆检测“一件事”集成改革纳入市级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任务落地。
(调研组成员:市政府研究室王东、李慧剑、唐强,市公安局哈伟、刘新敏,市智慧城市建设局赵建荣、韩彤波,市商务局冯晓强,市生态环境局张建新,市交通局尚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赵长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