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思考
2020-06-04 11:58
来源: 市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县域兴则汉中兴、城镇强则汉中强。当前,加快新时代汉中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步伐,迫切需要发挥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近日,我们对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动力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2016-2019年全市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GDP增长情况

县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GDP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比2016年提高百分点

2016年增速(%

2017年增速(%

2018年增速(%

2019年增速(%

2019年比2016年增长(%

城固县

45.2

46.5

47.81

49.28

4.08

11.6

10.5

10.8

2.4

7

洋县

38.95

41.25

43.01

44.9

5.95

8

9.5

8.3

7.5

53.16

西乡县

41.79

43.71

45

46.53

4.74

10.1

8.7

8.4

6.9

28.68

勉县

49.44

50.49

51

52.14

2.7

2

9.3

9.1

5

45.34

宁强县

42.12

43.7

45

46.5

4.38

10.1

8.6

9.5

9.9

39.8

略阳县

45.13

46.3

47.2

48.7

3.57

7.9

8.8

9.2

9

27.23

镇巴县

37.41

39.5

41.01

43.1

5.69

8.9

9.2

9.6

10.1

41.86

留坝县

41.32

43.61

46.01

47.52

6.2

9.3

9

9

9.1

32.46

佛坪县

46.8

47.61

48.01

49.5

2.7

11.5

9.1

6.4

8.1

34.11

汉中市

47.8

49.31

50.51

51.96

4.16

9.0

9.6

9.5

6.1

33.82

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显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从上表可以看出,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96%,较2016年增长4.16个百分点,全市各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呈逐年提高态势。2019年底,全市的县域GDP总值达到953.12亿元,较2016年的730.92亿元增长30.4%9个县中,县域GDP超过100亿元的达到5个。从大的趋势上来看,2016年以来,留坝县、洋县、镇巴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快,超过5个百分点,同时GDP的平均增速和绝对值增量也相对较高;虽然勉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但是已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52.14%GDP2016年相比仍然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佛坪县、略阳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GDP增幅也相对较低。可见,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二)新型城镇化是壮大县域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提升了城镇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我市各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完善了城镇供水、供电、交通、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医疗、教育、养老、文化、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了人才、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尤其是各县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促进了乡镇产业发展壮大。县域中心镇、重点镇的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推动集镇建成新的产业园区,如洋县的谢村镇、城固县的柳林镇、勉县的周家山镇等,在原来集镇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新的工业重镇;洋县的华阳镇、宁强县的青木川镇、勉县的武侯镇等,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步建成旅游产业强镇。三是推动了县域农业发展。随着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对农村人口大量吸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动了茶叶、食用菌、油用牡丹、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展示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随着我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县的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质量持续提升。截止2019年底,全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3.12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提升到87%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除洋县(26.1%)外全部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均在99%以上。结合脱贫攻坚,县域内镇、村的道路、标准化卫生室、村民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发展,空壳村数量迅速减少。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旅游三产快速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佛坪县、留坝县,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6年的51.4%51%分别增长到2019年的63.6%58.8%。这些新型城镇化具体指标的提高,充分展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二、以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展现出新的格局,县城、镇、村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县城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集镇是承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美丽乡村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一)县城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能够领一方风气,守一方特色,并集中反映城镇化水平和进程。新型城镇化的许多指标也体现在县城的发展上,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在县域范围内,县城道路、绿化、供水、供气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最齐全,银行、图书馆、体育馆、高等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最完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县城成为县域内的交通、文化、物资集散等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2018年以来,全市各县城实施市政建设项目107个,新增道路42.98公里、增加公园绿地面积61.38公顷,完成投资约38亿元,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县城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辐射、服务于全县的集镇、农村,而且吸引更多的人到县城学习、工作、生活,加之房地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买房,加速了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从而加快了县域城镇化步伐。近年来,全市县域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32.54%,比2016年的22.7%增加了9.84个百分点。人口的聚集,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从而带动了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县城优越的基础条件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汇聚集中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提升了产业聚集度、延伸拓展了产业链,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承载。县城的公共基础设施辐射、带动集镇和乡村发展,尤其是带动县城周边的产业发展最为明显,例如西乡、洋县的县城发展带动了周边镇的产业集聚,形成县域内新的经济发展重镇。

(二)集镇是承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全市152个建制镇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其中25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持续加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2019年完成投资52亿元,集镇示范引领能力不断凸显;沿江37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镇面貌持续改善。集镇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了仅次于县城的产业发展集散中心,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和部分工业的发展和聚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城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成为县域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补充。集镇作为城乡资源要素交换的关键节点,对农村的服务最直接、最便利,尤其是一些远离县城的偏远集镇仍然保留着赶集传统,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加快了农产品的集散、涉农物资的流通、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我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户籍人口达238.3万人,占总人口62.56%,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同时有效保障了城镇发展的米袋子菜篮子以及劳动力的供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持续推进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20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村、10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增加了社会投资,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民俗经济、农事体验、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村旅游的开发,丰富了旅游产品和线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四个在汉中有机结合,推进旅居”“医养等产业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总体上已进入质量提升、动能转换、城乡融合、开放协同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全省排名整体向好,其中城固县、宁强县成为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示范县。但同时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特色不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不足。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助推经济增长。

(一)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县城中心职能,加快县城建设,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高标准科学谋划。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顺应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县城承载农村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聚集的趋势,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部署,结合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四个在汉中增长新动能要求,立足各县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做到多规合一、有效衔接,以详细规划指导发展、优化布局,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高质量扩容提质。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加大对县城建设的投资力度和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快县城道路、电力、通信、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三是高水平提升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城镇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运用智慧汉中”“数字城管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系统智能化水平。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激活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烟火气

(二)以集镇建设为抓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抓好25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引领小城镇竞相发展。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打造多层级城乡发展节点,结合全省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发展壮大中心镇。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立足县域优势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人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农业大镇和旅游名镇。

(三)以城乡融合为关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县域镇村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全面提升城乡生态质量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一是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突出一县一策,全力做好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二是结合兴业在汉中,推进各县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速产城融合,并加快谋划和推进一批支撑性强、带动性大的重点产业项目,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三是结合医养”“旅居在汉中,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将生态和文化等地域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四是加大民营经济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借助数字经济,推动我市特色产业、特色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大力发展。

(五)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盘活土地存量,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大力培育引进人才,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抓紧抓好东部发达地区帮扶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城固县、宁强县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示范县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执笔:张栋、华建雄、潘家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县域兴则汉中兴、城镇强则汉中强。当前,加快新时代汉中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步伐,迫切需要发挥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近日,我们对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动力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2016年-2019年全市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GDP增长情况
县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GDP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比2016年提高百分点 2016年增速(%) 2017年增速(%) 2018年增速(%) 2019年增速(%) 2019年比2016年增长(%)
城固县 45.2 46.5 47.81 49.28 4.08 11.6 10.5 10.8 2.4 7
洋县 38.95 41.25 43.01 44.9 5.95 8 9.5 8.3 7.5 53.16
西乡县 41.79 43.71 45 46.53 4.74 10.1 8.7 8.4 6.9 28.68
勉县 49.44 50.49 51 52.14 2.7 2 9.3 9.1 5 45.34
宁强县 42.12 43.7 45 46.5 4.38 10.1 8.6 9.5 9.9 39.8
略阳县 45.13 46.3 47.2 48.7 3.57 7.9 8.8 9.2 9 27.23
镇巴县 37.41 39.5 41.01 43.1 5.69 8.9 9.2 9.6 10.1 41.86
留坝县 41.32 43.61 46.01 47.52 6.2 9.3 9 9 9.1 32.46
佛坪县 46.8 47.61 48.01 49.5 2.7 11.5 9.1 6.4 8.1 34.11
汉中市 47.8 49.31 50.51 51.96 4.16 9.0 9.6 9.5 6.1 33.82
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显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从上表可以看出,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96%,较2016年增长4.16个百分点,全市各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呈逐年提高态势。2019年底,全市的县域GDP总值达到953.12亿元,较2016年的730.92亿元增长30.4%;9个县中,县域GDP超过100亿元的达到5个。从大的趋势上来看,2016年以来,留坝县、洋县、镇巴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快,超过5个百分点,同时GDP的平均增速和绝对值增量也相对较高;虽然勉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但是已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52.14%,GDP较2016年相比仍然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佛坪县、略阳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GDP增幅也相对较低。可见,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二)新型城镇化是壮大县域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提升了城镇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我市各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完善了城镇供水、供电、交通、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医疗、教育、养老、文化、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了人才、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尤其是各县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促进了乡镇产业发展壮大。县域中心镇、重点镇的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推动集镇建成新的产业园区,如洋县的谢村镇、城固县的柳林镇、勉县的周家山镇等,在原来集镇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新的工业重镇;洋县的华阳镇、宁强县的青木川镇、勉县的武侯镇等,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步建成旅游产业强镇。三是推动了县域农业发展。随着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对农村人口大量吸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动了茶叶、食用菌、油用牡丹、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展示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随着我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县的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质量持续提升。截止2019年底,全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3.12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提升到87%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除洋县(26.1%)外全部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均在99%以上。结合脱贫攻坚,县域内镇、村的道路、标准化卫生室、村民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发展,“空壳村”数量迅速减少。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旅游三产快速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佛坪县、留坝县,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6年的51.4%、51%分别增长到2019年的63.6%、58.8%。这些新型城镇化具体指标的提高,充分展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二、以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展现出新的格局,县城、镇、村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县城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集镇是承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美丽乡村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一)县城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能够领一方风气,守一方特色,并集中反映城镇化水平和进程。新型城镇化的许多指标也体现在县城的发展上,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在县域范围内,县城道路、绿化、供水、供气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最齐全,银行、图书馆、体育馆、高等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最完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县城成为县域内的交通、文化、物资集散等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2018年以来,全市各县城实施市政建设项目107个,新增道路42.98公里、增加公园绿地面积61.38公顷,完成投资约38亿元,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县城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辐射、服务于全县的集镇、农村,而且吸引更多的人到县城学习、工作、生活,加之房地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买房,加速了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从而加快了县域城镇化步伐。近年来,全市县域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32.54%,比2016年的22.7%增加了9.84个百分点。人口的聚集,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从而带动了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县城优越的基础条件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汇聚集中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提升了产业聚集度、延伸拓展了产业链,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承载。县城的公共基础设施辐射、带动集镇和乡村发展,尤其是带动县城周边的产业发展最为明显,例如西乡、洋县的县城发展带动了周边镇的产业集聚,形成县域内新的经济发展重镇。
(二)集镇是承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全市152个建制镇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其中25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持续加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2019年完成投资52亿元,集镇示范引领能力不断凸显;沿江37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镇面貌持续改善。集镇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了仅次于县城的产业发展集散中心,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和部分工业的发展和聚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城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成为县域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补充。集镇作为城乡资源要素交换的关键节点,对农村的服务最直接、最便利,尤其是一些远离县城的偏远集镇仍然保留着“赶集”传统,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加快了农产品的集散、涉农物资的流通、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我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户籍人口达238.3万人,占总人口62.56%,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同时有效保障了城镇发展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以及劳动力的供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持续推进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20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村、10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增加了社会投资,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民俗经济、农事体验、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村旅游的开发,丰富了旅游产品和线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四个在汉中”有机结合,推进“旅居”“医养”等产业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总体上已进入质量提升、动能转换、城乡融合、开放协同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全省排名整体向好,其中城固县、宁强县成为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示范县。但同时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特色不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不足。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助推经济增长。
(一)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县城中心职能,加快县城建设,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高标准科学谋划。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顺应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县城承载农村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聚集的趋势,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部署,结合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四个在汉中”增长新动能要求,立足各县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做到多规合一、有效衔接,以详细规划指导发展、优化布局,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高质量扩容提质。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加大对县城建设的投资力度和“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快县城道路、电力、通信、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三是高水平提升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城镇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运用“智慧汉中”“数字城管”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系统智能化水平。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激活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烟火气”。
(二)以集镇建设为抓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抓好25个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引领小城镇竞相发展。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打造多层级城乡发展节点,结合全省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发展壮大中心镇。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立足县域优势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人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农业大镇和旅游名镇。
(三)以城乡融合为关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县域镇村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全面提升城乡生态质量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一是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突出“一县一策”,全力做好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二是结合“兴业在汉中”,推进各县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速产城融合,并加快谋划和推进一批支撑性强、带动性大的重点产业项目,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三是结合“医养”“旅居”在汉中,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将生态和文化等地域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四是加大民营经济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借助数字经济,推动我市特色产业、特色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大力发展。
(五)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盘活土地存量,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大力培育引进人才,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抓紧抓好东部发达地区帮扶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城固县、宁强县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示范县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执笔:张栋、华建雄、潘家利)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6号楼东3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