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市推行“345”全方位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李树荣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有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陕西汉中市不断创新思路,改进监测手段,完善帮扶举措,做到“三化机制”管理、“四个精准”监测、“五项措施发力”,全方位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三化机制管理” 强化工作保障
责任落实制度化。汉中始终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责任体系上沿用脱贫攻坚期内“四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落实”工作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后评估重点内容,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压紧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责任。建立实行“月分析、季调度、半年点评、年终考核”工作制度,加强对防止返贫工作的统筹力度,及时发现解决存在问题,全力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到位。
工作流程规范化。市级相继出台《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实施办法》《健全完善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细化对象任务,明确具体要求,推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落地。制定《全市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和《监测对象“一户一档”》,对监测方式程序、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措施落实、风险隐患消除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模板管理,为各县区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提供遵循,全力打造防返贫“汉中样板”。
监测预警常态化。研发上线“汉中市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乡村振兴部门牵头,教育、医保、住建、水利等11家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行业部门筛查、信访媒体监督、平台分析反馈、应急专项排查6种渠道并行监测,对“三类人群”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进行适时预警反馈,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清零。发挥“四支队伍”和镇村干部熟悉基层的优势,加强“网格化”管理,对有脱贫人口和“三类人群”的2046个行政村(社区)落实2.58万名网格员,采取人盯人的方式,每月对监测对象进行重点排查,每半年对所有农户进行集中排查,常态化做好预警信息专项核查。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反馈预警信息5.95万条,排查核实4.81万人次,实现静态信息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实时管理、部门信息即时比对、预警信息快速反馈。
“四个精准”监测动态跟踪处置
精准认定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按照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通过农户申请、入户核实、信息比对、村级评议、镇办复核、县级审定“六个步骤”对拟纳入的监测对象进行认定,做到全流程公开公示。同时建立信息核实负面清单,规定家庭有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高价房、豪华车、大额存款等7种不宜纳入情形,有效防止错纳。今年以来,全市新纳入脱贫不稳定户16户51人,边缘易致贫户6户23人。
精准采集信息。选优配强村级信息员队伍,将全市脱贫攻坚期原有2000余名扶贫信息员确定为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员,每月会同驻村干部入户核实信息,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工作。镇巴县将村级监测帮扶信息员纳入公益岗位,每月专项补助500元,建立了一直稳定的专业化信息员队伍。市县乡村振兴部门依托大数据平台监测分析,定期开展数据清洗,累计反馈疑似问题数据1.3万条,核实补正0.8万条,提升系统数据质量,切实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精准分类研判。充分运用AI人工智能、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的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进行自动研判、快速甄别,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围绕“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设置监测对象“家庭状况指数”,对家庭成员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受灾情况、健康状况、劳动力状况、帮扶措施等41项监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风险类型,适时发布“红、黄、蓝”三色预警,分类推送至县区和相关行业部门核实确认、建立台账,采取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常态化落实针对性帮扶政策,适时调整预警级别或解除风险。目前,全市5074户监测对象落实15359项帮扶措施,户均享受3项以上,风险消除占比99.55%。
精准跟理处置。对所有“三类人群”落实监测帮扶责任人,跟踪掌握帮扶措施精准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困难、消除风险。同时,集中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重点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户特别是“两类人群”和家庭生活严重困难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帮扶、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消除政策落实漏点、帮扶措施薄弱点、返贫致贫风险点。全市累计排查93.4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2.21万户,排查整改问题76个,做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不存盲区、不留死角”。
“五项措施”发力巩固提升成果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深化产业帮扶。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脱贫人口和375户监测对象,通过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发展“茶、药、菌、果、畜、渔”六大主导产业和魔芋、蚕桑、中蜂等特色产业,稳定实现增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今年全市新增小额信贷1.16亿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8517万元,有效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12.1万户有意愿有能力的脱贫户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模式,市级成立消费帮扶协会,建成经营面积3000余平米的消费帮扶生活体验馆,推行“协会+企业+农户”模式,销售帮扶产品4.63亿元,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增收。
以稳定增收为目标,深化就业扶持。深化拓展“七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全面落实就业实名制,通过“一对一、人盯人”岗位推送和劳务输出,实现34.56万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户务工就业,占去年底的102.06%,其中3555名“三类人群”享受稳岗就业政策,实现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推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扶持政策,全市580个集中安置点已建成社区工厂73个,吸纳劳动力就业4005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制定出台《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若干措施》,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返乡创业资金用于返乡创业融资,鼓励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实业、带动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
以惠民暖心为目标,深化综合保障。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出现困难的监测对象,落实低保、医保、临时救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做到了应保尽保。南郑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按照“群众信息呼叫→线上派单处理→线下上门服务”的方式,先后对1376名特困供养对象开展“订单式”“差异化”暖心照料护理服务,有效改善特困人员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佛坪县设立30万元防贫救助启动基金,对经“行业、综合、专项”三类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监测对象进行救助。全市监测对象中5037户享受了综合性保障措施,占比99.2%,有效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以提升收益为目标,深化资产管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建立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健全县镇村三级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做到产权归属明晰、管护主体明确、收益分配科学、运行管理规范,2013年以来形成的141.97亿元扶贫资产已全部确权移交,有效杜绝“一股了之”“一分了之”。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护,吸纳1266名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创新制定农村安全饮水设施精准管理“十条标准”,5484名基层管水员定期培训、持证上岗,“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同时,及时向县区拨付12.69亿元中省衔接资金和5.019亿元苏协作陕资金,其中下达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金占比分别达到24.1%和32.7%,保持了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只增不减。
以激发动力为目标,深化智志双扶。持续深化“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注重培养脱贫群众艰苦奋斗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等做法,倡导文明健康乡风民俗。全市设立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01个,爱心超市1209个,孝善基金429个,修订村规民约1910份,累计评选表彰励志脱贫“民星”4659人,开展“传承孝道·感恩有你”“感恩幸福生活·立志成才圆梦”等感恩教育活动4300余场次,有效激励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过上更好生活。
(作者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编校:张栋)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