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研
2021-08-23 18:04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赵汉平  田 莹

我市自2010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在省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推进创新驱动,探索出一条强化基础筑平台,融合发展抓开发,培育主体兴产业,增收脱贫奔小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子。截止2020年,全市投入农田建设资金16.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5.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32万亩,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主要成效

——改变了项目区形象。项目区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道路、科技措施,水源工程、渠、路、树、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平坝实现了田方路直、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建设高产稳产田的目标。丘陵山区实现了灌排、交通设施化,农民增收产业化的目标。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把机耕路建设与通村路建设相结合;渠道工程与村庄排水渠治理相结合,机井工程与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相结合,防护林建设与村庄美化相结合;科技示范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科技培训与农民技能提升工程相结合,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田园,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水利设施化、机耕路网络化、技术集成化、田园美丽化的要求,建设水源工程475个,输水渠道、管道4180公里,渠系建筑物1.31万个,修机耕路1560公里,植树116万株,改良土壤76万亩,培训农民18.6万人次,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25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1万亩、除涝面积7.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4万亩,新增机耕面积45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86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5亿公斤、油料780万公斤。

——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项目区挖潜增效、提质增效、提标增效和调优增效。项目区优质良种率达到98%以上,建设粮油核心产区85万亩,优势特色产业基地18万亩,粮经比由开发前的7:3调整为6:4。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项目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效率提高,项目区年节省劳动力396万个工日。

——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布局,促进了优质粮油主导产业建设和果、药、茶、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构建了项目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项目区培育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建设规模化优质粮油、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42个,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拓展了农业综合功能。我市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中心工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观光农业发展相结合,拓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功能。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贫困户4.9万户,19.1万人。其中在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扶持贫困户3.2万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围绕汉台区河东店镇、洋县梨园景区和龙亭田园综合体、南郑县水城打造、略阳五龙洞森林公园、西乡县骆家坝古镇、留坝县紫柏山景区和全域旅游打造,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实现了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的融合,成为展示全市农田建设成果的窗口,宣传农业农村工作的平台。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抓建设。市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作乡村振兴的先驱工程和实现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每年召开全市项目建设工作会,安排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加强检查指导,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有力推动项目落地。在市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额落实了2010—2018年农发项目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2019年市县(区)机构改革中,又整合了力量,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为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创新理念抓建设。一是突出规模化开发。各县区采取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分年度实施,打造了规模化的粮油生产核心区。城固县从2011年开始,在汉江以南传统水稻产区董家营镇和上元观镇进行整体规划,五年打造,现在已建成西汉、十天高速两侧设施配套、功能完整、结构优化、粮经协调发展的8万亩稻药轮作生产区,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勉县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对园区以东三个镇平坝耕地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分年度实施,打造了15万亩优质高产稻油轮作生产区。二是科学确定开发模式。平坝粮食主产县按照方田化,渠、路、树网络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科技化的要求,打造粮油核心产区。丘陵山区按照沟道地方田化、坡地梯田化、农民增收产业化的要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搞开发,并按耕地的作用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水稻产区以灌排结合的衬砌渠为主;旱作区以管道输水为主,配套滴灌、喷灌、浇灌等节水措施。三是高起点规划设计建设。打破村组界限,对项目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渠道为网络,路相通、渠相连,各村之间互循环的格局。四是推进规模化经营。开发建设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积极在项目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增流转土地14.9万亩,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

(三)严格管理抓建设。市县(区)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坚持现场培训和室内培训相结合,组织人员实地指导项目规划设计,为提升整体建设水平下好先手棋。项目施工期在项目区设立指挥部,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项目区,责任到人,零距离抓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为项目按时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强化监督检查,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建立起了以专业团队为主体,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为辅,市县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参与的三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近年来,市县区对16宗建筑材料和预制件不合格预制件场,41宗质量不达标工程进行了返工、停建整顿的处理,促进了项目建设质量的提高。

(四)求实创新抓建设。一是在全市推行了项目建设监测通报制。逐月监测通报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存在问题。二是优化了防护林树种。针对汉中实际,树种以绿化、美化效果好的景观树为主。三是创新建设工艺。全市机耕路路肩全部采用砼现浇或浆砌石砌护。渠道取水口和放水桩改用PEPVC管制作;研制推广了卡位器控制渠道衬砌质量;衬砌渠道全部采用砼现浇压沿,对高于田面的U型渠背坡采用浆砌石或预制构件砌护加固渠道;改机电井房为井堡,变人工操作为智能控制,每眼机电井节约投资1万元,节约耕地12-15平方米。四是针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后,占地、拆迁建筑物、移树等矛盾多的实际,发挥村组干部和群众联系紧密,协调解决问题经验丰富、方法多的优势,对技术含量低的田间道路、渠道等单项工程,协调施工单位,组织当地有技术的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巩固和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油供给安全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今年全市共争取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4万亩,各级财政投资2.69亿元,为历年规模最大的一年。我市要抢抓机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示范工程,强化组织保障和资金配套投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的步伐。

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建设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全市适宜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常用耕地318万亩,除去已建成的132万亩,尚待建设的有186万亩,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需求大。二是地方财政配套不足,投资标准低,制约了项目区整体建设标准的提高。目前每亩1200元的投资标准,中央财政占90%,省市县配套10%,而与我们相邻的四川省省级财政配套达50%,差距明显。2019—2020年省上没有要求市县配套,但今年省上要求市县必须每亩配套130元,共需落实财政配套资金2912万元。三是物价上涨影响大。较三年前,技工和普工工资上涨80%以上,建设用的砂石和水泥价格都有大幅上涨,其中砂石上涨幅度达150%以上。四是县区干部队伍配备还不到位,难于适应繁重工作需要。机改职能转隶后,大部分县区对此项新工作重视还不够,人员选配少、专业不对口,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正常推进。

四、几点建议

(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盘子,加强考核督导,全力推进工作落实。

(二)积极筹集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纳入市县财政资金年度预算,足额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科学规划,高质量推进。全市待建设的186万亩常用耕地是难啃的硬骨头,均为丘陵浅山区,农田基础条件差,许多地方靠天吃饭,灌溉没保障,基本没有机耕路,主要靠人力畜力耕种,但这些耕地开发建设后增产潜力更大、群众更欢迎、助力稳定脱贫效果更显著。各县区要摸清情况,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有力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各县区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配齐配强干部队伍,保持人员稳定,加强培训学习,努力营造一支不怕吃苦、精通业务、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编校:张栋)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