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抢抓有利机遇 实施重点突破 把中药产业打造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增长极 ——关于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08-23 18:02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市中药产业发展调研组

中药产业是汉中富民增收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2020年,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陕西理工大学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围绕中药产业发展我市有什么、缺什么、外地发展启示是什么、我们要干什么等问题,先后深入镇巴、宁强、经开区等县区开展调研,赴安徽省亳州市、浙江省磐安县、甘肃省定西市和我省铜川市进行考察学习。经实地调研考察,与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座谈交流,调研组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短板弱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先进地区做法经验、中药产业发展趋势有了更多了解,认为我市有必要把中药产业发展作为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的重要板块,抢抓有利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在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极。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优势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近年来,伴随着中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市中药产业稳步壮大,2019年全市中药产业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较十二五75.6亿元增长约32.3%,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优势逐步凸显。

(一)种植规模逐年攀升。一是面积产量持续扩大。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70万亩,年产药材25万吨,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18.9%45%,药材品种和产量名列全省第一,居全国地(市)前列,中药材种植产值达20亿元以上。二是道地品种优势突出。以汉八味为代表的大宗道地中药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城固元胡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3.5万亩扩张到2019年的11万亩,产量占全国近七成;洋县厚朴种植面积7.5万亩,居全国之首。汉中附子、略阳杜仲、佛坪山茱萸等5种中药材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城固元胡、佛坪山茱萸、留坝西洋参等11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三是规范种植加快推进。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先后制定《陕西省元胡地方标准》《西洋参标准综合体》等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陕西祺欣药业银杏种植基地3个基地被命名为陕西中药材种植模范基地;全市13家企业建设的14定制药园被确定为省级定制药园;略阳、宁强等8个县区分别被授予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县或基地县。四是经营主体日益壮大。培育中药材种养殖企业111家,中药材培育基地32个,专业合作社874家、入社会员2万多人。

(二)精深加工稳步推进。一是企业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19家,相较十二五末增加4家,其中中成药制剂企业3家,中药饮片企业8家,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8家;共有8家企业获得GMP认证;以饮片加工、中间物提取、中成药生产为主的现代中药生产体系正加速形成。二是企业产品日趋丰富。目前全市共拥有中成药品生产批准文号126个、保健食品生产文号208个。汉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生产的舒胆片”“强力定眩片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天然谷公司生产的淫羊藿单甙、红景天提取物等10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2019年实现出口创汇422万美元。紧抓药食同源商机,杜仲茶、天麻蜜饯、中药宴等新产品正积极推向市场,9个产品已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三是工业产值逐年增长。2019年中医药企业总产值达60.42亿元,较十二五末的50.5亿元增长20.5%,其中年产值过亿企业6家,过10亿企业2家。汉王药业生产的强力定眩片单品年销售额达6亿元。汉中天然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新三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2021年在主板上市。

(三)销售网络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共形成劳动路药材批发市场、宁强燕子砭天麻集散地等8个中药材集散地,其中燕子砭镇为全国最大的天麻菌种产出地。汉中绿色农产品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建成投用,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以社员网、天农汉药网及移动端等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加快培育面向企业(B2B)、面向消费者(B2CC2C)和线上线下同步经营的电子商务市场主体,20206月开通以来实现线上交易150万元,促成线下交易400万元。

(四)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加快园区建设。城固三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略阳县食品医药工业园区明确以中药材加工为主导产业,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园区设立中药产业板块,镇巴县收储380亩土地启动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经开区、高新区为龙头,各县区工业园为重点的中药产业园区布局。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建成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GAP工程中心等省级实验室6个,建成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药材)省级试验示范站1个;共有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或研发机构21个,申报或授权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4项中药研发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进步奖,5个道地药材种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列为省级地方标准。利用市人才招引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柔性引才力度,共建成中药材相关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10个。三是加大政策支持。2019年通过陕南发展资金争取中药产业资金4500万元,拉动投资10.4亿元;落实中医药生产企业融资支持政策,2019年完成融资担保5410万元。略阳县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对新上中药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给予100-500万元资金支持;城固县对技改企业、扩建项目给予资金和土地优惠,十三五期间累计扶持中药企业2100万元。

二、问题和短板

(一)种植方式粗放。种植技术推广不到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不足,缺乏懂技术、善经验、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药材种植基地管理粗放。源头生产上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良种覆盖率低下,加之部分药农盲目追求产量而滥用无机肥、农药,种收技术不规范,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二)龙头带动不足。我市中药材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饮片制品等产地初加工阶段,进行精深加工和成药生产的企业严重不足,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引导不够,导致中药种植的品质和产量与加工需求不协调,造成本地药材外销而药企又从外地购进其他所需药材。例如城固年产元胡5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七成,但我市企业年消耗不足百吨;汉王药业每年天麻用量近300吨,但本地采购不足六成。

(三)品牌打造滞后。品牌创建意识不强,对外宣传推介不够,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滞后,汉药对外知名度不高。部分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打造品牌的资金投入较少,优质产品的品牌效益尚未显现。由于缺乏品牌支撑,大宗道地中药材虽然产量很大,但是仍然没有定价权。如我市附子产量全国居首,但碍于汉中附子知名度不高,只能以较低价格售卖至四川江油等地,贴牌江油附子高价售出。近两年提出的汉八味品牌尚未形成区域影响力和品牌认可度,业界认可度不高。

(四)专业人才匮乏。虽然在中药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历练了一批乡土人才,但高科技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育种栽培、检验检测、新药研发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奇缺,导致大量应用研究滞后、自主知识产权储备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如西洋参重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药新药研发进度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

(五)基础支撑不够。虽然汉中绿色农产品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已建成投用,但是基础设施薄弱,冷链储藏等配套设施亟待完善,市场仍待培育,交易市场在一二三产的引擎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市场信息交流不畅,药农之间盲目引种和扩种,受大环境影响,道地药材优质难优价,贱卖现象突出。机构设置仍需优化,管理机制仍需理顺,科研平台、检测平台等第三方生产性服务平台亟待建设完善。

三、经验和启示

(一)亳州市主要特色。一是市场成熟、交易繁荣。以亳州市中药专业市场、亳州中药商品交易中心为依托,完善商贸物流配套服务,构建现代化的中药材流通体系,实现线上线下错位发展,亳州市中药专业市场日上市量高达6万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5-6万人,2019年全市中药材完成交易额400多亿元,其中线上完成交易额60多亿元。二是全链互补、成效显著。致力于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培植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形成饮片加工、有效成分提取、传统中成药、一二三类新药开发的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企业集群,产业基地现有药品生产许可企业195家,已建成或在建、续建成药生产线企业68家,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150亿元,年饮片生产能力超100万吨,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三是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围绕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目的地,建设13万亩亳药花海大世界、中华中医药博览园、华佗城市医养中心,逐步形成中药、文化旅游、医疗保健融合发展的大中药产业体系。

(二)铜川市主要特色。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促进规范种植、流通配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订单模式,引导农户和种植大户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标准化种植,形成了一批道地药材种植专业村、大户,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10.33万亩。依托陕西兴盛德等现代化中药饮片企业,加快中药的流通和配送,单企年配送收入近5亿元。二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招大引强。加快铜川市中药产业园、宜君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铜川中心中药产业聚集区建设,引进西安天一、兴盛德等医药企业入驻。2019年全市发展医药企业30家,产值突破30亿元。三是以药王品牌为引领发展养生产业。建设药王山全国中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成功举办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在打响药王品牌中弘扬养生文化,发展中医疗养、养生药膳、养生保健服务,促进养生保健品销售。

(三)定西市主要特色。一是坚持标准化种植。建设全国绿色道地药源保障基地,开展各类地产中药材的选优、提纯、种苗精细化繁育等。大力实施道地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修订并颁布中药省级地方标准51项,标准化种植131.6万亩。二是打造现代化市场。建成首阳地产中药交易市场、甘肃中药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智能云仓等5个大型中药专业市场和3个全国中药信息发布中心,发展电子商务平台10个,开设网店3091家,实现年交易100.8万吨200.4亿元。利用定西冷凉干燥气候条件优势,建成一批中药现代仓储项目,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依托市场强化引领,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工体系。三是突出品牌化提升。积极开展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成2家国家级中药第三方检测机构,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取得科技成果172项,在此基础上全市注册中药商标330件,品牌化效应不断扩大。

(四)浙江省磐安县主要特色。一是创新服务。建成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一厅式为药农药企提供执照办理、税务登记、商标注册、政策咨询、技术培训、招才引智、数据检索、信息发布、行情分析、金融支持等服务项目41个,成为振兴中药产业的催化剂加速器。二是筑长链条。打响磐五味道地药材品牌和江南药镇地域品牌,建成浙八味药材市场、参茸一条街、药膳一条街、中药养生大道等17个主题旅游景点。着眼全产业链布局,建成千亩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引进一方制药、康恩贝等龙头企业122家和中药营销保健企业764家。三是聚集人才。先后成立国千专家大健康研究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磐安分院、省中药研究所磐安分所等科研院所,引进技术合作高校、院所20个。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落实住房、科研场所、职称晋升等优惠政策,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引进省级以上高端人才40人。

总结四个市、县中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领导重视是前提。四个市、县均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中药产业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职责,强化协调全产业链统筹推进;均设立了中药产业发展专门机构,其中亳州市设立市药业发展促进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并成立省药监局第二分局,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均成立了不同类别的中药协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推进作用。

——政府推动是先导。四个市、县都制定了中长期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均建立了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加大财政预算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扶持。亳州市对土地流转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每亩补贴1000元,连续补贴10年;对新落户的全国医药行业百强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本市医药生产企业单个品种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8亿元、10亿元的,每上一个台阶给予100万元奖励。铜川市财政设立1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药材种植、企业发展、科研创新、品牌塑造、医药流通等,各县区也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融合发展是关键。四个市、县均从中药产业链条长、引领性强的特点出发,坚持规范化种植、药材交易、饮片加工、成分提取、成药和配方颗粒及保健品研发生产等全链条发展,并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质量的提升。均将中药产业和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融合发展,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医养产品,取得了较好成效。

——创新转型是动力。四个市、县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带动种植基地和农户进行规范化种植、规范市场交易、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积极采取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购买专利等方式开发成药、配方颗粒、保健新品,推进企业成药生产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思考和建议

立足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优势,着眼解决突出短板,借鉴外地经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思想统一,提速壮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经历今年新冠疫情大考后,随着中央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进一步重视,省委省政府对打造秦药品牌、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对我市而言,中药产业不仅是扶贫产业、富民产业,而且是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是四个在汉中的重要支撑。因此,建议紧紧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中医药生产交易和中医治疗康养中心、国家级中医药生产研发基地的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龙头拉动、园区示范,平台支撑、科技引领,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原则,突出抓两头、带中间(抓中药产业链条前端的种子种苗供给、技术服务和后端的药材交易、精深加工,带动产业链中端的种植养殖),着力在规范种植、链条延伸、园区建设、品牌塑造、服务体系、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因地制宜走出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具有汉中特色的中药产业发展新路,推动中药产业提速壮大规模,努力实现产业形态现代化、产业过程标准化、产业科技体系化、产业链条完整化、产业融合深度化、产业经济高端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二)抓规范种植,提升药材品质。倡导一县一品差异化发展,大力推广以汉八味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种植,重点发展好林下种养殖;坚持规范标准,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县、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和定制药园。大力推行农企互动,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采取土地流转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提升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同时,积极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加强道地药材提纯复壮及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提高药源基地建设质量,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占领行业制高点。为稳定中药材市场、提振药农发展信心,可联合保险公司对主要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材种植保险,并对收购加工汉中大宗药材的龙头企业进行补贴。

(三)抓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利用汉中经开区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规划建设高水平的中药产业园区。支持镇巴中药材产业园等县区园区建设,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全力推进天谷药业中药材加工及物流、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汉王现代中药生产基地迁建等园区项目加快建设,增强园区聚集效应。突出招大引强,加强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实行一园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下功夫招引一批全国医药行业百强企业入驻园区。强化园区创新,鼓励园区设立创投基金,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园区共建产学研基地,搭建融资、科技、人才等社会服务平台;推行产业+园区+资本等模式,引导园区企业加强配套协作,支持园区加工企业优先采购本地道地药材,打造园区特色产业链。

(四)抓链条延伸,促进产业升级。以中药饮片加工专业化为抓手,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培育上中下游企业,健全供需链接、要素配置、协作服务等延链补链机制,加快打造中药材高端产业链,构建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支持中成药生产企业壮大规模、提升产值,打造中药制药旗舰企业;鼓励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兼并、对外联姻等方式加快培育规上中药企业集团。推动企业技改与新药研发,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中医经典名方、中药创新药物、中成药二次开发以及保健产品开发和生产,支持企业开展以汉中天麻等大宗药材为原料的药品、保健食品、药膳、药妆等健康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鼓励医疗机构自主或联合中药制药企业研发疗效确切的中药院内制剂,打造特色制剂品牌。推动中药产业与医养在汉中有机融合,加快医养健康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积极开发具有汉中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集诊疗、文创、餐饮、康养、科创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小镇。

(五)抓平台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激活市场平台,利用褒河物流园区现有资源,引进知名药企或资本,采取联合经营、全盘托管等方式,盘活市场资源,提升运营水平,出台优惠政策有序引导药商入驻,并逐步健全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仓储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药材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健全服务平台,依托汉中绿色农产品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区域,政企联合建立中药产业服务综合体,内设专家服务、产购销大数据、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等分中心,打造规范化生产、质量追溯、技术创新、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和现代物流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七大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检测平台,联合陕西理工大学和骨干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的第三方中药材检验检测机构,以政府购买仪器设备或整合县区闲置检测设备资源等方式入股,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不断提升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为中药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六)抓品牌塑造,扩大对外影响。积极开展以汉八味为代表的汉中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不断扩大品牌化效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汉药产品特色和比较优势。策划筹办高层级的中药博览会,积极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博览会、推介会等重大节会,加大学术研讨、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和商贸洽谈活动力度,扩大汉药对外影响力。基于汉家、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中一脉相承的历史积淀,深入挖掘汉方中药的汉中中医药文化内涵,讲好汉中中药材、药膳、药浴、养生等故事,组织创作一批关于汉药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提升汉药知名度。

(七)抓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优化机构设置。市、县(区)成立中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建立中药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和组成部门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定期研究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立市、县中药产业发展专门机构,理顺关系、上下对口,明确工作责任和机构设置,并择优选调中药产业相关专业人才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引导药农、药商、企业等联合成立各类中药产业发展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民间组织力量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科学编制我市中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绩效考核和鼓励激励政策,建立中药产业发展责任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三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设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中药产业发展。加大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融资对接,强化项目信贷支撑,通过金融超市、融资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中药产业研究院。加大中药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试行灵活的人事、薪资制度,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持续提升中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水平,促进新产品深度研发、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调研组成员:市政府研究室王镇、华建雄、唐强,市农业农村局何梓华、史瑞华、张建平,市发改委胡厚荣,陕西理工大学冯自立、张辰露)

(编校:张栋)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