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汉中相关的成语典故(二)
2021-07-21 13:45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马世明   张译心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尚书·禹贡》:“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冢山,又名汉王山,呈东西走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

【历史典故】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神州洪水成灾,到处如汪洋大海,为治理洪水,舜帝命禹治水。禹为探索治洪办法,沿汉(即汉江)查看到源头即今宁强县烈金坝冢山北麓的石牛洞,根据洪水的走势,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效果甚佳,并推广此法使治洪取得成功,夏禹也因此而受舜帝禅让为帝。夏禹在冢山治水时曾在石牛洞高155厘米、长310厘米的石牛背及臀部刻了八个字径35厘米的大字。经许多古人研认和考究,方知为夏禹治水所刻“冢导漾,东流为汉”。《续修陕西通志》载:“……至冢禹迹,在山腰深洞中,汉(水)源出其下,人迹罕到,仅得八字状若云中之龙,绝非后人所能伪。”《陕西省金石志》认定前述八个字是夏禹治水的遗迹,并称石刻为“禹王碑”。这八个大字,久而久之便成了成语,比喻水路被堵或人对某事想不通,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解决。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载:比喻事情的成功失败都出于一个人。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历史典故】典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据载,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豨相约,陈豨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汉高帝十年(前197),陈豨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豨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原由同一个人。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载:比喻越多越好。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历史典故】刘邦经常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统辖?”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统辖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载:真诚谨慎,尽心尽力奉献毕生精力,到死也不改变。多用于写为事业全心全意奉献一生,至死不变的决心。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历史典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意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致胜的谋略。

【历史典故】《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丛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弃之可惜食无所得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弃之可惜】载:语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用来比喻无多大用处,但又不忍舍弃的东西。

【历史典故】公元217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经过激战,终于杀死守将夏侯渊,拿下了汉中。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曹操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汉中。但大军开到汉中城外时,发现那里所有的有利地形都已被黄忠等抢占,一时难以取胜。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曹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饭,发现菜中有一碗是鸡肋骨做的汤。他注视着鸡肋,若有所思。正好这时他的亲信夏侯惇来请示当夜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二字。夏侯惇听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询问,照原话传达下去。在营中办理文章、事务的主簿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后,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动身。大家见他这样,都问他怎么知道将要退军。杨修回答说:你们都知道,鸡肋这东西丢弃它可惜,但吃起来又没有什么肉。以它来比喻汉中,不攻下来可惜,但攻起来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军了。众人听了将信将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大家这才信服。后曹操忌杨修大才,把杨修杀掉,但“鸡肋”之词却流传天下。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载:在后方军帐之内作出谋划,指挥前方作战稳操胜算。语本《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汉书·高帝纪下》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历史典故】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晋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猜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计谋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升天,连他的鸡犬也随之飞升成仙。后来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历史典故】据陈显远先生编著的《汉中碑石》载,汉灵帝熹平至元和年间(168~184),人们为成固(今城固县)“唐公房拔宅升天”建庙、立碑,对这位仙人顶礼膜拜。该碑镌刻着一个神奇而动人的故事。

其碑文称,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今城固县许家庙有一个名叫唐公房的人,在汉中郡(治西城,今安康)衙做官。一天在城固老家遇到一位修仙得道的真人,他拜这位真人为师,并给师傅送去鲜美的甜瓜品尝,真人感其诚心,让他到婿谷口山上赐给其仙丹。公房服了仙丹后,能辨别鸟兽语言,行走如飞,数百里外郡府转眼即到,乡亲们和郡守都十分惊讶。汉中郡守老爷遂跟公房学道,始终不得其法。以为公房留有一手故意不教,欲加害于公房和家人,命手下人去城固捉拿唐妻及子女。唐把这一情况告诉师父,真人说不必惊慌,他有一种仙药服后即可飞天而去,逃离厄运。唐妻留恋房舍及禽畜,仙人又给房屋涂上仙药,全家人和禽畜都服了仙药,“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房屋、六畜,倏然与俱去”。于是“鸡鸣天空”“狗吠云中”。这就是该碑记载的唐公房全家“白日升天”和“拔家飞升”的故事。这通有名的汉碑于1970年由城固调往西安,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地理巨著《水经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文忠集》中,也都载有这个异闻。

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历史典故】古人的认知中,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系。汉水的源头之地、上游之城汉中,自古被赐予“天汉”美称,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汉书》记载,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不久刘邦就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由于当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王汉中”。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于是重振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精心准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一举夺得天下。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

大汉王朝建立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汉朝之后逐步被称为“汉族”,语言、文字也统称为“汉语”“汉字”,这与大汉王朝的创建与强大,与作为大汉王朝发祥之地的汉中,与具有神性力量的汉水,有着血脉联系。

 峣峣者易缺    皦皦者易污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峣峣易缺】载:比喻刚正不阿的人往往不容于世。语本《后汉书·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意指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尔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历史典故】据查,这条成语最早出自曾任东汉顺帝、冲帝、质帝三朝太尉的汉中人李固《遗黄琼书》。据《后汉书·李固传》载:李固,字子坚,汉时汉中南郑县柳林小营村(今属城固县)人,是曾任东汉少帝刘懿司徒(即丞相)的李郃之子。生于公元94年,被权臣害死于公元147年。李固少时好学,博古通今,耿直勤政,善于安民,曾任三朝太尉,后被诬陷害死。李固一生辉煌于东汉,曾被誉为“北斗喉舌”,现代史学家范文澜还称“李固是耿直派的首领”。李固在位时,曾给贤士黄琼写信说“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互勉,并成了古今名言警语,被人常作座右铭或引用。因此,“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也就成了固定的成语。

(编校:苏鸿儒)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