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升供给能力 做强特色品牌 全力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汉中样板”——对我市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的调研思考
2021-03-23 10:42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举措,是省委对陕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落实这一要求,必须站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彰显汉中生态优势,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品牌,全力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汉中样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为追赶超越、“三市”建设提供新动能。

一、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优势明显、时至势成

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和劳动要素,既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人的劳动创造、能被人类利用、无公害可再生的商品和服务。汉中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新时代,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优势明显、时至势成。

(一)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汉中气候温润、降水丰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30天左右,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3.8%,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达到Ⅱ类标准,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生物基因库”,有高等植物4000余种,野生动物3000多种,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级保护区或景区17处;27平方公里城市湿地公园全国少有,百万亩油菜花海、30万亩桔园以及万亩梨园、山茱萸园等尽显汉中生态之美。“三高三铁五国道一机场”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汉中海关揭牌开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并实现农产品直销上海6小时到达消费者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区位交通为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二)产业基础坚实有力。围绕“医养”“旅居”“学研”“兴业”主题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打造初见成效。“6+X”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200个农产品上线“京东云仓”,部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436个,地标产品总数居全省第一,中药材品种和产量居全国地市前列,“汉”字号、朱鹮牌有机农产品畅销全国。A级景区29家,国、省级旅游示范镇村68个,农家乐900余家,兴汉胜境、龙头山等景区引爆市场,2019年实现旅游收入412亿元。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其中高品质食药企业281户,2019年度完成生产总值441.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9.5%。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历史机遇千载难逢。随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对健康养生、品质生活、幸福指数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消费热情不断高涨、需求十分迫切。汉中位于成渝、关中平原两大城市群相向辐射的交汇区,有利于统筹外部环境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周边城市群,加快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做靓品牌。随着长江经济带、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深入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苏陕津陕合作支持力度加大,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工程纵深推进,倒逼汉中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生态经济优势。《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出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设立、省委明确“陕南地区以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上级关于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的系列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为我市建设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全面提升汉中特色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近年来,汉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化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不合理、市场开拓不够、品牌效应不强、要素保障不到位等瓶颈制约。下一步,要站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瞄准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这一目标,突出内涵式发展,坚持全方位提升,扩增量、保质量、强支撑、建体系、优生态,做强“两大支撑”,打造“五大基地”,供给“六大产品”,全力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汉中样板”。“两大支撑”即,促进生态与产业高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环秦巴生态产业带“两大产业带”。“五大基地”即,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汉中打造成优美自然环境共享基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医养休闲基地和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基地。“六大产品”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汉中地域特色,做好优美自然环境、文化旅游产品、高端康养产品、优质农产品、高品质食药和绿色工业产品等六大类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一)扩增量,提升供给能力。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构建“生态资源+人文景观+主题体验+科普教育+绿色产品”的生态产业链,围绕供给全国的目标,在确保存量的基础上寻求增量,扩大规模、丰富种类。自然生态上,转变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修复上做文章,注重发挥自然恢复作用,积极构建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增加秦巴青山、汉江绿水、清新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汉中成为优美自然环境共享基地。现代农业上,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推动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档升级,推进粮油、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魔芋、蚕桑、中蜂等特色产业,丰富优质生态农产品种类、扩大种养殖规模、提升产量,将汉中打造成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高品质食药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洋县、西乡等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开发,构建以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等为支撑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以汉王药业、白云制药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打造中医药高端产业链,提升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打造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和“中国新药都”。文化旅游上,建设精品景区、做美精品线路,加大秦巴山水、天坑群、西汉三遗址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做优做强“学研在汉中”,大力发展研学游,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旅居新模式,打响“旅居在汉中”品牌;深入实施“旅游+”工程,打通“美丽乡村+特色自然生态产品+全域旅游”通道,推动特色民宿、“汉家乐”发展,着力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优质体验,将汉中打造成文化旅游基地。休闲康养上,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健康旅游、健康运动、中医药、健康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实施康养示范项目,创新发展森林和田园风光养老,使汉中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绿色康养之都”和“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福地”。绿色工业上,强化工业生产“调绿”的鲜明导向,建设绿色工厂,推进园区景区化,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等迈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水能、太阳能、页岩气、氢能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

(二)保优质,打造特色品牌。在保证生态产品优质供给的前提下,推进品牌化发展,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建立标准体系,加快绿色生态产品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大力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关键环节指导,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擦亮金字招牌,着力打造“汉中仙毫”“天汉本草”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做优做强“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推动学研、医养、旅居、兴业融合协同,叫响做靓汉中名片;弘扬独具魅力的“汉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品、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构建汉文化品牌体系。放大品牌效应,鼓励生态产业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精心包装策划,推动企业品牌“走出去”;大力开展知名品牌产品“全国行”“网上行”和“进名店”等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争创放心消费示范(品牌)企业,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努力打造一批中外驰名品牌。

(三)强支撑,夯实发展基础。聚焦“两新一重”,强化要素投入和基础设施完善,加快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生态产业链,做实汉江生态经济带、环秦巴生态产业带发展基础,确保优质生态产品充足供给。加快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扩大生态产品供给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上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4个千亿级骨干园区、8个百亿级县级园区,统筹生态产业布局,在汉中经济开发区以生态示范园区打造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品质食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新兴产业等产业;在兴汉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汉文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汉中高新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在航空智慧新城推动我市航空装备制造业向纵深发展;各县级园区要健全生态产业布局,扩大优质生态产业发展规模,让园区成为优质生态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承载。培育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态产业上广泛开展双创,引导各类企业瞄准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实施技术创新,改革传统工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优质文旅企业提档升级,培育更多提供高品质食药、高端旅居、特色康养服务等优质生态产品的大企业、骨干企业,满足全国市场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打造生态产业链,加快培育优质生态产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健全供需链接、要素配置、协作服务等延链补链机制;推动绿色材料、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全面发展,加快绿色产业集聚,不断延长循环产业链、壮大循环体系,构建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

(四)建体系,提升供给效率。产品只有走向市场、实现交易,才能转化为价值。必须顺应市场规律,建立优化供给体系,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公铁航一体化、联营联运式交通运输网络,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全货机运输,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完善客运网络、提升服务质量,方便各地群众来汉休闲旅游。推进融合发展,充分对接周边省会城市需求,特别要以融入、服务大西安为导向,推动汉中促进优质生态产品充分供给大城市,进而依托省会城市市场平台深度融入西成渝,走向全中国。打造交易平台,完善汉中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展示交易服务中心的平台功能,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探索“产地直供”“产地直发”等电商营销模式,打通生态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通道,多渠道提升生态产品的溢价;高标准办好世界汉文化大会等重大节会和赛事,提升汉中对外影响力,吸引全国各地群众来汉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完善推介机制,充分发挥市经合局驻北京、西安、上海、深圳、成都分局的对外宣传推介作用,加强汉中优质生态产品的推广力度,服务生态产业企业开拓高端市场。鼓励企业在全国设立产品旗舰店、开展产品推介和产业合作等,不断扩大“汉”字号优质生态产品市场份额。

(五)优生态,擦亮绿色底色。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和“三生融合”发展道路,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严守生态红线,坚决打好“蓝天、青山、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持续抓好“五乱”问题整治,履行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责任,保障和维护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底线和生命线。加快生态建设,完善秦巴保护规划体系,加强秦岭、巴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打造汉江干流百里生态景观;完善山区绿屏、平川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体系;持续推进河湖水库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以生态建设增加绿色底色、擦亮绿色生态“金字招牌”。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清洁化生产,推广“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壮大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医药、建材、现代农业、油气石化、静脉产业八大循环体系和18条循环产业链,全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市。

三、全力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汉中样板”

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必须既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总量又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既重视顶层设计又重视示范引领带动,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端化发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加强规划引领,坚持高点推进。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根据汉中的地理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多规合一”,研究建立全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红线”等空间管控边界和生态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落实“一张蓝图管控到底”,加强空间规划实施与监管。尽快出台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的实施方案,对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做出整体部署,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发展有遵循、建设有重点。

(二)注重多方参与,强化示范带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生态补偿、政府购买、税收调节等行政手段,引导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先行先试,积极开展生态领域新产业的发展试点。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由内而外的品质提升,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消费提供坚实承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应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生态产业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汉中特色的“示范样板”。

(三)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要素支撑。加强与国家、我省有关部门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改革试点、资金下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投入。加强生态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机构共同建设“生态银行”,鼓励银行、保险等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强化人才招揽聚集,吸纳科研方面的优质资源,加强科技服务。打造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倒逼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将“绿水青山”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推动GDP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转化、双增长。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发展责任。成立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和组成部门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支持分领域成立各类生态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严格监管评估考核,加强环保巡视、督查,夯实生态保护责任;将生态经济考核、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统计核算、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并列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加大奖补力度,全力加快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

(执笔:王东、张栋、华建雄、唐强)

(编校:华建雄)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