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兴业在汉中”主体招商周论坛演讲摘选
2021-03-29 13:28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2020122125日,以“新机遇、新格局、新起点”为主题的汉中发展大会暨“兴业在汉中”主题招商周隆重举行。招商周期间,我市围绕“汉中三大制造业发展、四大幸福产业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举行了四场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友好地市代表、中央及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代表、国际友人纷纷为汉中发展建言献策、装台站位。本期《汉中经济》摘编部分专家学者言论,以飨读者。

王国平

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

杭州市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三种模式对汉中的启示

迈入新世纪,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环境、尤其城市生态环境,作为杭州最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并确立了“环境重于政策”“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等理念,从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杭州在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探索、总结出“生态组团”、“小县大城”、“产城联动”三种模式。

一、生态组团模式

生态组团模式,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湿地、森林、湖泊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区域型镶嵌式城市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载体,以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为要求,推进城市从经济型城镇化转向生态型城镇化、从土地型城镇化转向人口型城镇化、从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从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效益型城镇化,从外延扩张型城镇化转向内涵提升型城镇化。

案例:西溪湿地——从“湿地公园”到“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

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保工程,修复湿地的自然生态,改善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打造兼具观光、会展、美食、购物、艺术、创意、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中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组团建设的样板。西溪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的转型之路,是杭州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典型和缩影,关键在于坚持彰显POD理念(ParkOrientedDevelopment),实施“金镶玉”的土地开发模式,即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土地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一流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良好的人居与创业环境,进而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县大城模式

小县大城(包括老县大城、名县大城)模式,是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合理整合生产要素,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之路。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遵循规律”“优化布局”的理念,努力建设大县城。二是坚持“四化同步”的理念,实现产业大集聚。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实现人口大集中。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治理为先”的理念,实现设施大配套。

案例:淳安千岛湖——从“偏僻小镇”走向“东方洛桑”

淳安曾是集库区、老区、边区、山区于一身的经济欠发达县,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规划定位将淳安千岛湖镇打造成“东方洛桑”,打造成生态型宜居宜游精品城市。10多年来,淳安县先后获得了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实践证明,淳安县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19年淳安县接待中外游客1884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31亿元。坚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提升,极大地整合旅游资源、加强长三角经济辐射。

三、产城联动模式

产城联动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优化布局、延续文脉,保老城,建新城,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建“区”向造“城”转变,打造职住平衡的“紧凑型城市”,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案例:杭州“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实现城市、经济联动转型升级

2002年起,杭州按照“两疏散、三集中”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施“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工程,迈向“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通过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搬出了“三个新天地”,即实现工业企业的“脱胎换骨”,搬出新规模、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搬出了企业发展的新天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搬出了杭州工业发展的新天地;“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搬出了城市发展的新天地。

对于汉中来说,要处理好和西安的关系,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汉中所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汉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围绕“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土地共谋、社会共享、机制共创”,打造一个小时的“交通圈”。在打造一个小时“交通圈”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小时“旅游圈”“经济圈”“生活圈”“文化圈”。

汉中这座城市和杭州有很多相近之处,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汉中现在的发展理念与杭州市不谋而合,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提出了“四个在”,我相信今天大会的项目能得到落实,精神能得到贯彻,汉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叶加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科企业家学院副院长,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文旅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汉中优势与文旅融合

首先是汉中优势,挖掘三大资源、做好三篇文章。挖掘“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汉中之“水”,关键在于保护与利用;挖掘“山”资源,做好“山”文章,汉中之“山”,关键在于保护生态与有效利用;挖掘“人”资源,做好“人”文章,汉中之“人”,关键在于“人文”,做好以人为本的产业“跨界融合”。

其次是汉中感受,汉中是文化休闲旅居圣地、山地旅居度假胜地、养生养老宜居宝地、乡村田园旅居福地、创新创业旅居高地。汉中的历史是一部因山水而生、因山水而立、因山水而兴、因山水而名、因山水而强的历史。汉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汉中品质生活的“芯片”,是汉中品质生活的“底片”,是汉中品质生活的“名片”。

二、全域旅游与文化创意人们在基本生活满足之后,产生了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即:精神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因此,文化与旅游融合视域下的产城融合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与发展趋势。 全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转型与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旅游内循环向“旅游+”外循环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旅游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等,是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作为综合产业,已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文化力”与“创意力”是那种你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也是生产力,是一种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它也是竞争力,同样是招商引资中,十分重要的活力。三、思维创新与对策建议在文旅融合与思维创新中,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让好的企业有好的资源,得到好的发展。政府与企业既要“若即若离”,更要“肝胆相照”,企业一般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标,政府则要考虑税收和就业。在招商引资上,凡是能市场化的,一定要市场化运作;凡是有竞争的,一定要招投标。让人赚钱的地方就是投资环境好的地方,招商引资圈子有多大,发展就有多快。我们要“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及时明确产业定位,明确引智的重要性。

梁中效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陕南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汉中—中国版图中央的休闲养生天堂

汉中的地形是两山夹一川,因此汉中自然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构成了一个大写的“王”字。即秦岭旅游资源带、汉江旅游资源带、巴山旅游资源带,三者共同构成大美壮观的汉中山水旅游资源三横骨架。

褒河—石门山—万亩花卉基地—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天汉水城,构成汉中旅游资源纵贯南北的主动力轴带。

总体定位:中华汉风栈道遗产群和秦巴生态地质宝库为特征的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际自然文化旅游目的地。

主题形象定位:秦巴天府,张骞故里;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辅助形象定位:汉源天地中,张骞故乡美。

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栈道文化体验之地;世界最美天坑科考之地;中国醉美康养休闲之地;中国旅游服务典范之地。

围绕油菜花海、秦岭国宝、天坑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吴锋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系主任。

智能制造下汉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面对国际国内智能发展形势,汉中必须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同时,因地制宜,明确辖区内企业制造战略,确定自身制造发展水平,从竞争要素出发,明确导入智能制造战略目的。工业4.0背景下,评估本土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阶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以绣花功夫做好文章,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好智能制造管理,要明确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终极目的是盈利,制造要扭住KPI。智能制造重要的是系统集成,制造过程需要实现透明化,需要做好智能制造人力资源的准备工作。对于汉中来说,发展智能制造尤其需要注意智能制造需要以流程优化为基础,精益生产是基础。智能制造是制造模式的转变,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需要每个汉中人都充分认识。发现价值,真正使智能制造成为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手段,让智能制造助力汉中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徐志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战略与政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化“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主要负责人,中央网信办数字贸易专家组成员。

打造汉中数字发展新范式思路建议

一是新基建,数据资源是重中之重,新基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宏观意义上讲也属于新基建的范畴,新基建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还要继续完善提升,更多的是新基建提的一些新的概念,特别是像5G,数据类的设施,有能力要超前布局。二是新应用,特别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不管是社会型的还是经济型的,传统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内容。三是新平台,科技部门打造了很多科技创新平台,这就是国家新基建,创新基础设施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知道我们的数字经济体量偏弱,核心竞争力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化,我们的经济还是偏传统型,新一代新型技术产业相对较弱,有一些可喜的起步,这些亮点需要做大做强,特别是现在有一些新的机会,比方说新创,我们作为军工,作为西部的省份,在新创方面在技术创新这肯定是很重要的一环。四是产业数字化,这是数字经济体量最大的,在整个数字经济占比中产业数字化约占80%,未来还会更高,对于汉中来讲可能占比更大。另外一个数字化治理,政府能打造一个很好的治理环境,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包括评审保障、产业服务,包括城市运行管理,都是在合法治理这方面能够做出更好的工作,最后一点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应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式,比方说在应用场景上,政府通过数据开放,吸引企业来创新开发,诞生“独角兽”。

(本栏编校:董志勇)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