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启示 
2020-11-23 16:10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今年7月,我来到江苏省如东县商务局学习锻炼,身临其境感受到如东的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开放程度。2019年,如东县国民生产总值1053.42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7亿元,全年实现外资到账3.2亿美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0个,位列全国百强县第41名,连续第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是什么成就了以如东县为代表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学习、交流、思考,如东实践给我了几点启示。

一、始终把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

招商引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如东全局工作的头版头条、重中之重。招商成果就是项目落地,十三五期间,以金光纸业、桐昆石化、中石油LNG接收站扩建等为代表的6个超百亿元项目落户如东,成为如东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全员出击狼性招引。要求每月在外招商,县上主要领导不少于3天,乡镇主要负责人不少于10天,分管负责人不少于15天,一线招商人员不少于20天;对接项目“盯粘抢、快准狠”,洽谈项目“不签约不撒手,不落地不罢休”。

二是项目推进目标管理。坚持“每旬梳理汇总、每月例会推进、每季集中签约”,按照项目不同状态进行动态跟踪;重特大项目实行责任挂钩制度,“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特大项目主要领导包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推进协调例会,专门负责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每个重大项目都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列出项目推进的时间表,服务到每一项批文,围绕项目落户,逐一梳理配套要素要求,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县发改委、环保局、行政审批局、供电公司等部门负责人都以第一人称的角色,向上报批走在前冲在前,并到现场和企业交流对接,认真做好业务指导和帮扶,尽最大的可能用最短时间,来实现早审批、早开工、早建设。

三是精准招商挂图作战。用产业、项目、区域三张地图,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思维,完善产业投资导向目录、聚焦重点企业,按图索骥、精准出击。

四是落地服务责任明晰。以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为界,项目前期由县商务局牵头服务,注册后由县发改委跟进落实,实现了项目全流程服务无缝衔接;为重大项目设立绿色通道,实行领导挂钩制、定期会办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户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所有政策一律向产业招商转移。

五是多维保障凝聚合力。坚持“尖刀班招商”与“主题活动招商”、“境内驻点招商”与“境外委托招商”、“传统性政府招商”与“创新性企业招商”三结合。

六是用好用活考核指挥棒。县里考核各乡镇的招商引资工作,按照签约项目数、注册项目数、项目落地转化率、注册外资实际到账数,以及招商考勤、组织活动等方面完成的指标实施考核,1个月内没有完成招商指标的,县分管领导同乡镇分管负责人诫勉谈话;2个月内未完成指标的,县主要领导同乡镇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3个月内未完成指标任务的,乡镇负责人就地免职。通过严格考核和开展各种杯赛评比活动,将考核结果和奖金挂钩,从乡镇领导到驻外招商主任再到一线工作人员都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

二、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工程

一是建好配套一流的产业园区。江苏发展主要靠县域,县域经济靠园区”,园区是江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如东县在园区建设上持续发力,确保每个镇都建设产业园区,对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还新设园区,通过完善各镇区园区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实现园区的错位发展,创建了一批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园区。其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如东高新区“四大园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已占如东县的三分之二,全县百强企业大多落户在“四大园区”,亿元企业的销售收入近60%在园区,园区已然成为项目落地“最硬环境”。

二是打造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设立“如东企业家日”,开展“金牛奖”“金梧桐奖”“县长质量奖”等评选活动;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稳步推进;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机制,制定出台《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服务暂行办法》,建立“容缺预审、模拟审批、全程帮办”工作机制,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深入开展“千企询访”“服务企业百日行”等活动,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2019年如东县在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考核中位居全省第四。

三、始终把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作为第一动力

来到如东,最强烈的感受:改革开放40年,东西部差距愈发明显,经济落后导致了全方位落后!如东干部谈到解放思想时讲到“三个必须”值得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能当第一就决不做第二”的必胜信心;必须要有“不说不好办只想怎么办”的责任担当;必须要有“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硬本领。解放思想同时要争取机遇、把握机遇、转化机遇,乘势而上,借力攀登方能实现大跨越。短短40年,如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6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52.50亿元,增长57倍,回顾波澜壮阔的如东改革开放历史,如东人正是把握了几个关键的机遇期,才实现跨越发展。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如东聚力发展棉纺产业,一跃成为江苏省第二、全国第三个皮棉超100万担的县。第二阶段,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如东招引外资企业的脚步也逐步加快,从1987年招引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南通大东有限公司开始,累计招引外资企业428家。第三阶段,90年代到本世纪初,如东开始加速培育民营企业,如今,以中天科技、五建控股、东泰薄板、黄海汽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如东民营企业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达到79%,产值占比70.7%。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如东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是适时引入风力发电产业,已有7家企业累计投资300亿元,18个风电场相继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成为江苏“海上三峡”的排头兵和主阵地;二是港口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相继建成了阳光岛、临港工业区和直达阳光岛的12.6公里黄海大桥、管廊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已成为如东发展最强大引擎。

目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区域大交通格局、大产业布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南通新机场(上海第三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三大战略工程”,以及LNG接收站扩建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如东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四、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真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东委发〔201921号)、《关于进一步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大手笔奖励补贴各类人才,形成了重视、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真投入:充分发挥人才政策撬动的“杠杆作用”,以“扶海英才计划”为抓手,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50-500万不等的资助;推进实施“人才新政”,在三年内拿出2亿资金对各类人力资源引进、落户、购房、学历提升、技能提升以及对推荐人才的人力资源中介、学校等进行补贴和资助;强化“用工服务办法”的落实,对企业引进劳动力、就业见习基地、鼓励使用超龄人员等方面进行补贴。

真发力:连续13年举办“中国·如东沿海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科技人才节”等活动品牌,传递城市发展的“新名片”;连续6年举办“高校学子看如东”活动、每年举办春夏两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不断吸引人才回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五年以来,通过“扶海英才”、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青苗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七年倍增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招引活动,先后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156人。目前,如东已建成14家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载体平台,招才引智工作入选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其中,如东高新区“上海孵化、如东转化”的飞地引才模式,很值得汉中学习:在上海建设“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如东)投孵平台”和“康桥先进制造园点金树如东高新区科创基地”,通过飞地孵化平台,招引高层次人才入驻,实现项目在上海培育孵化,回到如东产业化。

五、几点建议

当前,正值我市收官“十三五”、启动“十四五”的关键节点时期,我们应该抓紧用好苏陕协作交流机遇,把更多的江苏经验根植汉中实践。

一是要解放思想,切实抓住用好历史机遇。发展经济,理念先行!干事创业,首先需要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通过实践对比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每一个地方的跨越赶超,都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更新。汉中应主动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经验,创新实践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高速发展之路。“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汉中要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东西部扶贫协作、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等国家和省级历史机遇,尤其要主动加快与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对接,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二是要树牢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切实聚力招大引强。如东经验告诉我们:招商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大项目引领产业大转型。重大项目的落地,不仅能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汉中需要优化招商理念,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要务;创新招商方式,向精准化、多元化、高效化转变;聚力招引项目,不仅重视项目数量,更加关注项目质量,用大项目带动经济大转型、大突破、大发展。

三是要突出特色,切实建好承载平台。县域经济的“硬核”在园区,“内功”是营商。汉中要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园区,以园聚业,以园汇企,以园强链。以发展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蓄力完善构建产业全链条体系,产业聚而能变,项目聚而能强。同时多措并举创优政策环境、营商环境、服务环境,健全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实现以服务引项目、引企业、引产业。软硬环境双管齐下,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四是要完善机制,营造创业兴业的积极氛围。通过解放思想破解人才难题,在招引人才方面出真招、动真格、下真功,汇聚各方人才引领汉中追赶超越。以开放思维、革新理念、改革举措、发展导向,加快形成市县各级人才辈出、活力迸发、激情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在用好用活人才同时,学习南通干部“狼性”激情,锻造一支高水平招商队伍,“以考核促工作,以实绩论英雄”,坚持“目标导向”,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坚持“结果导向”,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作者系市经合局投资促进科科长)

                                                                                                                             (编校:胡攀库)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