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2020-11-23 16:07
来源: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关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围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这一课题,南郑区汉山街道办党委针对农村、社区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了城市社区“三网融合”、基层农村“院落自治”及政民互动“庭院问政”等一系列探索工作,走出了符合汉山实际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以“三网融合”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汉山街道办地处南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的城市发展、管理和作用发挥与周边县区同类镇办相比仍然有差距。当前,汉山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的重要时期,全办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火热浪潮。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城镇管理提升年”活动安排部署,办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行以党建组织为引领、以综合治理为保障、以城市管理为基础的“三网融合”党建引领城市管理工作,旨在通过建立一套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着力破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按照“地域相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活动”的原则,科学划分一级指挥网、二级责任网和三级管理网,覆盖社区所有区域和居民群众,做到纵横覆盖、不留盲区、不交叉重叠,确保“网格”保持合理的管理服务密度。围绕网格单元一体化、力量资源一体化、指挥处置一体化、服务管理一体化“四个一体化”的基本总则,充分引导专业力量全面下沉、辅助力量全面整合、自治力量全面参与,推行“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信访纠纷联调”工作模式,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意识。今年以来,全办社区党组织与驻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23余份,选聘16余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社区兼职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问题,推进工作落实,118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先后有20余个单位到社区开展志愿活动20余场次,新建立小区党支部9个,办理惠民实事600余件次,形成了党组织抓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合力。

(二)以“院落自治”推进基层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农村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工作多、事情杂,时不时还会出现许多难缠的矛盾甚至冲突。抓小院治大村,以自治促进基层善治,化解矛盾于局部,解决问题在基层。办党委通过在基层农村搭建院落组织、开展院落活动、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机制为抓手,推选乡贤能人、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担任院落长,紧扣“富脑袋、鼓口袋、亮面子、优里子”主要工作内容,推行“院落自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富脑袋:通过抓好政策宣讲、科技科普和开展活动的方式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使院落内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时时刻刻围绕在党的领导周围。鼓口袋:加大培养院落内的产业发展能手、致富带头人,培育院落主导产业,积极支持外来企业入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动院落群众实现有效增收。亮面子: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行动,让村民逐渐形成美丽乡村,村民共建的环保意识,进而不断提高乡村颜值,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优里子:健全完善院落机制,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在院落内形成邻里友善、和睦相处的大环境。通过“院落自治”的实施,农村打牌、吵架等现象少了,体育活动、集体舞盛行起来,办事处辖区连续几年没有较大治安事件和刑事案件发生。 

(三)以“庭院问政”推进党群、政群形成良性互动。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为破解群众居民“利益诉求表达难、矛盾纠纷化解难、城市基层治理难”,办党委又创新推行“庭院问政”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在群众生活聚集场所搭建公共平台,促使群众通过该平台实现政治、经济、民生等相关领域的诉求反馈和意见发表,不断扩大和畅通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为确保“庭院问政”高质量推进,办党委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出问政内容“六大板块”,即: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干部作风、党的建设,在开展“庭院问政”过程中,引导群众代表围绕这六个方面提意见,由被问政人员针对群众反馈诉求、意见进行逐一答复,现场会商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经办人和办结时限,制定管理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按照“测-问-答-办”四项工作流程,建立了“立即回复、按程序办理、及时派员处理、办结情况告知”的四项工作机制,搭建起了服务“连心桥”,提升工作实效。该项工作推行以来,累计开展“庭院问政”30余场次,收集民情建议60余条,开展普法宣传10余场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余起,解决贫困群众饮水、住房等问题35个,限时办结事项20余项,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极大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取得成效

随着“三网融合”、“院落自治”和“庭院问政”等一系列接地气、有特色的工作深入推进,汉山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实现管理主体由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振转变。推行“三网融合”、“院落自治”就是通过推进治理重心下移、组织联建等,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科学高效运行体系。依托网格单元或院落单元,将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在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领作用的同时,充分整合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参与到家园建设管理当中,进而达到问题发现更加及时、治理处置更加高效、综合管理更加精细和群众服务更加精准的目标。

(二)实现治理格局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基层治理要“围着群众转”,更加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双向的协商与合作,做到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探索“三网融合”和“院落自治”,侧重于充分调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而“庭院问政”工作机制的出台,则侧重于干群互动,通过党组织搭建对话平台,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着力解决一些依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有效处理的问题,更接地气地收集民意,高效地解决民生问题,使整个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形成闭环。

(三)实现管理服务由被动输出向主动上门转变。社会治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无论是社区“网格长”,还是农村“院落长”,我们都采取了群众民主推荐制,使得一批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等有意愿为公共事业服务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这些“网格长”和“院落长”来自群众、深耕基层,在群众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通过赋予其一定的政治站位和工作环境,不断激发他们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进而使群众服务从被动输出变为主动服务。

(四)实现治理成效由平安稳定向带动富裕转变。推进基层治理,必须将上级要求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既讲法治又讲自治。通过“三网融合”、“院落自治”和“庭院问政”系列工作的推行实施,彻底破除了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现象。有了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干部腾出手来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近年来,办党委紧盯产业富民快车道,引进各类新型产业经营主体32家,形成了以优质水果种植、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包装、稻田综合种养等多类型产业链,带动辖区约9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劳务、土地、资金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办181251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6184836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占全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4.28%。贫困发生率由201412.86%下降至20200.71%。同时,还涌现出了多名省市脱贫民星、帮扶先锋、优秀村干部和道德模范等。

三、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涵盖内容多、覆盖面广,既有流动区域化协同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基层组织建设等经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协调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处理。但目前,仍存在上下联动机制不完善,条块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无法形成工作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工作基础仍然薄弱。由于多项工作属办事处首创,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但不够浓厚,群众知晓度、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三)干部队伍素质需提高。在实践中,治理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与干部队伍的工作精神、态度及作风关系很大。当前,我们的一些“网格员”、“院落长”均来自基层,在开展社会治理过程中,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个别基层干部受能力短板约束,不能将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民生进步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致使工作成效单一,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措施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社会治理创新既要明确“创什么”、“怎么创”,更需重视“怎么管”、“怎么考”的问题。要直面社会治理环境的新变化,切实转变理念,以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导向,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强化顶层设计。要强化组织推动,从体制上理顺,树立全局意识,注重多方合作,加快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信息共通、问题共处的工作格局。

(二)搞好资源融合,打破信息壁垒。社会治理涉及面广、头绪繁,需要协同发力,强化资源融合。要积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将行政性事务职能上收到镇(街道)、服务管理资源职能下沉到村(社区)。要全面整合条块资源,充分发挥好专业力量、辅助力量和自治力量,以实施自我管理为突破口,统筹协调运转。

(三)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突出问题。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加强突发性应急处理,着力规范社会行为。建议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四)引导多方参与,激活社会合力。当前,整合社会力量,打造社会化治理“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机制是关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融合多元主体协同协作,履行好领导基层自治、指导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职能。要发挥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实行市场化项目化运作参与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合力。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社会治理好不好,百姓说了算。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营造上下共热的良好局面要加强德治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不断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要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培塑群众法治信仰,同时积极推进普法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加大对群众的法律援助力度,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作者系南郑区汉山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编校:田丰平)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