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城镇新增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市政府研究室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更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而城镇新增就业状况则是研判衡量其就业是否充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繁荣稳定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宏观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的影响下,汉中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稳定就业形式,对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就全市城镇新增就业有关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抓手,以扩大城镇就业、促进就业创业、严控城镇失业率为重点,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全面提升就业质量水平,城镇新增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城镇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十三五”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6.52万人,占规划目标的94.3%,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均保持了4万人以上的规模,年均增长1.49%,分别高出全国、全省0.31、0.54个
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3.14%,低于控制目标1.16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增长1.38%;城镇登记失业率3.1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51、0.12个百分点。
(二)城镇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服务业占比达42.5%,较“十二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悄然变化,从业人员逐步更多地向三产服务业转移。从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
位从业人员数据分析,一产有0.11万人、占0.38%,二产有10.2万人、占34.21%,三产有
19.46万人、占65.41%,与“十二五”末相比,一产、二产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三产从业人数占比上升了3.05个百分点;特别是新兴服务业领域就业增速迅猛。以快递行业为例,目前全市共有从业人员3571人,比“十二五”末增长62.3%。
(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向好。聚焦城镇重点群体,开设就业绿色通道,定期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城镇重点群体就业有力有效。“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有高校毕业报到人数3.33万人,实现就业3.05万人、就业率91.6%;就业困难人员2.98万人,实现就业2.9万人、就业率97.3%;共安置符合条件退役军人1049人,为4521名自主择业退役军人提供政策支持,安置率100%;失业人员再就业6.03万人,占规划目标的120.6%。其中:2019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7742人、就业率92.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748人、就业率98.6%,失业人员再就业15952人。
(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推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十三五”以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2万户,年均增长13.9%;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0.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3.4 万户、个体工商户16.8万户,带动就业90余万人;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6个、众创空间17个、星创天地26个,共有从业人员1.1万人。
(五)就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后续跟踪等服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9年,全市累计建成人力资源市场12个,实现了市县
全覆盖;建成各类培训机构112家,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1家,举办各类招聘会90余场次,服务就业人群65万人次;为1.47万创业就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1亿元。
二、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我市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城镇新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一)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随着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逐年增加,以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的逐年叠加,我市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城镇化的强势带动下,城镇常住人口以5万人/年的规模快速聚集,由此导致我市每年城镇需新就业的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同时,据数据监测分
析,全市每年约有3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需在市内就地转移消化,这与我市每年提供4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就捉襟见肘的情形相比,岗位缺口十分大。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935人,比上年下降42%;城镇登记失业率3.18%,比上年增加0.0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但我市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每年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回汉报到人数
只有8000多人,而这些人中能实现当年本土稳定就业的尚不足1/3;同时,大部分劳动者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求职难”与“用工荒”的现象十分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譬如,开发区的颐创云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两年未能招聘到符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城固县瑞杰电子、克莱德服饰两家企业员工长期缺额达600余人。
(三)重点群体就业困难较多。近几年,由于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失衡,加之一些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导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形成庞大的“高学历”失业大军。在⠼/span>2019⠼/span>年全市事业单位招聘中,多个边远山区乡镇岗位无人报考,医学类、
教育类岗位更是无人问津,空缺岗位近300个,占招聘计划的12%。同时,我市每年有近2.2万名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且大多数由于技能短缺或缺乏培训,不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其就业面临较大困难。
(四)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不高,许多产业项目由于规模小、链条短,拉动就业能力不强;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一些初加工低技能产品逐步淘汰,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逐步实现以技术、设备替代劳动力,就业岗位逐步减少;加之,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在本次疫情下受冲击较大,而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医养休闲等新兴产业正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
(五)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仍然滞后,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仍需加强;人力资源及职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职业培训模式和科目相对落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人才供需不够精准;创新创业机制不够健全,支持政策政出多门,“碎片化”严重,创业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创业带动就业的环境还需持续优化;失业监测和预警机制亟待完善,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仍需提升。
三、对策建议
稳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对于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至关重要,而做好城镇新增就业则尤为关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全力保障城镇就业总体稳定。
(一)抓重点群体,分类施策稳定就业。
结合汉中实际,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社区工作者等基层服务项目,扩大事业单位招聘名额,推动更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回汉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动态清零;加大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利用保洁、绿化、安保、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城镇低保户、零就业家庭及时就业。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措施,引导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更多招聘失业人员,鼓励失业人员面向市场创业就业;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就业方式,帮助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根据退役军人需求意愿,挖掘市域企业潜能,组织专场招聘活动,县以下一线执法职位、镇办专职人武干部、公安机关特警等职位,可尝试拿出一定名额面向退役军人招录,确保退役军人就地稳定就业。
(二)抓创新创业,激发动能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设立创业“绿色通道”,调动各类人员创业积极性,释放创业活力,形成创业带就业的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创业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发挥优势创业兴业,利用“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活动平台,培育一批高技能创业人才。加快县镇创业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创新服务载体;鼓励企业、园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一批各具特色、高水平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大力推进投融资改革,强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创业性政策支持,不断满足创新创业需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一网、一门、一次”等服务模式,减少审批层级和环节,打造一流创业就业环境。
(三)抓产业培育,做强支撑拓展就业。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等“六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做优做强“四个在汉中”区域特色品牌,拓展更多就业新领域。优化提升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等家庭服务业,发展更多就业新模式。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电子元件、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稳定扩大就业规模。以迅速落实各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新举措为抓手,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加快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抓紧落实“免、减、缓、返、补”,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为企业“供氧”、“输血”,对冲疫情影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对不裁员或少裁员企业,在缴纳失业保险费用中给予一定比例的稳岗补贴,最大限度稳定就业。
(四)抓技能培训,强化素能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市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培训基地主体作用,采取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免费做好城镇未就业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强化在岗职工和技术工种技能培训,鼓励企业采取以工代训、订单培养等形式,提升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按照我市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录,大力开展紧缺技师培养行动,培养一批“汉中技工”、“汉中工匠”。利用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扩招契机,推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标准化、特索“企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优化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培养一批紧缺型、复合型人才。
(五)抓服务效能,健全体系保障就业。把谋划“十四五”规划与制定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有机结合,加强各类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探索设立市级就业风险储备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就业服务,建立多元化稳就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设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自助一体机、大数据分析“五位一体”的“汉中智慧就业”就业服务平台,实现找工作、找人才、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等无缝对接,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监测;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防范系统性、行业性、规模性失业风险,确保城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执笔:王东李慧剑唐强)(编校:李慧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