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是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者诸多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除了经济影响力这一指标外,文化活力、交通可达性、城市宜居性、城市可持续性等也是城市能级的重要内容。通俗的说,就是对外的吸引力、辐射力或影响力。近年来,汉中着力打造城市品牌,加快融入关中平原、成渝城市群,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推动了汉中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从我市服务业暨规上服务业角度,对汉中城市能级情况加以简析。
一、汉中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从规模看,服务业增速快、比重不断扩大。2019年汉中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57.08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7.4%,其增速较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速分别高1.3个和1.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2.5%,较2018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二)从效益看,服务业贡献率高、拉动力强。2019年我市服务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9.9%,拉动生产总值增长3.04个百分点,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三)从发展看,生活性服务业快于生产性服务业。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6年的30.7%提高至2019年的34.4%;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8%,高于生产性服务业9.7个百分点。
(四)从周边看,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位居前列。与汉中周边宝鸡、安康、广元、巴中、达州5个地市相比,2019年汉中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7.08亿元,在6市中总量列第3位,仅低于宝鸡市和达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期增速列第4位,低于广元市、巴中市和达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5%,位列第3位,仅低于巴中市和达州市。
二、汉中市服务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业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一是在库单位少。我市服务业企业大多是规模以下小微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呈现“小、弱、散”的经营状态,截止2020年3月,全市仅有220户企业纳入一套表调查范围,占全市所有服务业企业的3.5%。二是单位规模小。目前在库企业中,仅7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58.7%,其余213户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41.3%。三是企业效益低。受人力成本、物业租金等持续增加的影响,企业成本费用支出逐年增长,效益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制约企业发展。近3年来,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营业成本年均增长7.6%、管理费用年均增长14.6%、财务费用年均增长18.9%。
(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有待持续挖潜。生活性服务业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吸纳社会就业人口、稳定经济增长上作用十分突出,我市也提出了打造“四个在汉中”区域特色品牌的发展路径。但从服务业结构看,2019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数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60.8%,但营业收入仅占34.4%,表明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整体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等短板,同时也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紧缺,技术研发氛围不浓。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服务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科技研发能力较弱,高端服务业人才较少。2019年,我市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仅拥有研发人员11人,投入研究开发费用仅8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万分之一。
(四)“两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较少、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信息软件、科研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势头总体向好,但技术储备和创新动能不足,大数据和云计算、“互联网+”及融合领域的企业较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规上服务业在我市尚处于空白。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不足服务业总收入的1%。
三、发展对策及几点建议
(一)持续扶持引导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构筑发展“大格局”。一是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发改部门牵头、部门归口管理、县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落实省上和我市《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进一步明确服务业行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夯实工作责任,紧盯目标、细化措施,突出重点、合力推进,构建服务业发展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培育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促进和带动其他服务业领域发展;三是帮助企业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向企业传达优惠政策,提出前瞻性、合理化建议,促进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四是加强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监测和引导,跟踪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促进规模以上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做亮服务“大品牌”。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借鉴江浙等服务业发达省份经验,建立生态旅游、社会化养老以及旅游服务规范等具有汉中特色的服务业标准,形成从政府到行业、从企业到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和行为,推动提升服务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专业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病患服务员等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提高服务品质,不断扩大“汉家嫂”品牌影响力。三是以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为方向,积极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养医结合、康护一体,做大做强“医养在汉中”城市品牌;充分运用本市的独特地理、文化优势及市场营销机制,吸引国内外赛事来汉落地;深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发展全域旅游、注重旅居体验、带动多业融合”的思路,加快形成“生态资源+人文景观+生活居住+核心配套+目的地式主题体验”的全域产业链,不断提升汉中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强化服务业发展载体支撑,提升城市能级“大突破”。一是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创新实施“天汉英才”计划,通过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落户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一个产业发展。二是以兴汉新区、滨江新区、航空智慧新城为载体,大力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鲜明的服务业园区,优先支持和保障园区加强园区规划制定实施和二次招商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园区高水平建设、高端化发展和特色化集聚,以加快全市服务业多点多极转型发展。三是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全力打造政策更优、门槛更低、审批更少、服务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服务业大型企业落户,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壮大行业规模,争取新培育一批大型标杆企业,改变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弱的现状,增强发展动力。
(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产业“大升级”。一是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智能型、信息技术型企业,支持引导百味网、秦南易购等本地电商平台做大做强,将“互联网+”融入养老健康、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加速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和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聚焦产业链对接,加速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