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 倾力打造旅居天堂
2020-07-16 11:53
来源: 研究室
   访问量:
打印

  ——关于汉中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    

全域旅游是指将旅游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模式。近期,通过查阅资料、考察调研、交流探讨,对汉中发展全域旅游思考如下。

  一、汉中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初探

  (一)从发展条件看,汉中旅游基础坚实、优势明显。从气候条件看,汉中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4℃,四季分明、干湿有度,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从景观资源看,汉中地跨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汇集着峻岭、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天坑等多样化景观形态,兼具北国神韵和南方灵秀,“山水”“绿色”“花海”等特色鲜明,在西北地区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吸引力。从文化积淀看,两汉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石门栈道、摩崖石刻等文化瑰宝驰名中外,张骞墓、汉中“三堰”、龙岗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积淀深厚。

  (二)从产业结构看,汉中旅游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按照经济规律,一个区域发展将先后进入“一产主导型”“二产主导型”和“三产主导型”结构。就汉中而言,农业上:虽然全市国土总面积有2.72万平方公里,但90%为山地和丘陵,现代农耕机械难以推广,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受到一定限制。近五年,全市农业总产、粮食产量等增幅较小,突破发展难度较大。

  近五年汉中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统计表

  

时间

农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粮食总产量(万吨)

完成值

同比增长

完成值

同比增长

完成值

同比增长

2015

199.17

  7.2%

 401.08

— 0.3%

 103.24

 1.5%

2016

216.22

  6.2%

 399.42

— 0.4%

 103.65

  0.5%

2017

228.26

  7.1%

 397.67

— 0.4%

 104.28

  0.6%

2018

231.30

  4.5%

 380.97

— 0.4%

 105.62

  2.5%

2019

 255.14

  6.6%

 380.4

—0.15%

 106.06

  0.4%

  (注:数据来源于全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工业上:一方面,基础相对薄弱。“三线建设”时期,陕飞、汉航、汉川机床等一大批企业内迁汉中,为汉中工业奠定了基础。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全市工业发展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缓慢复苏,但总体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仅居全省中下游。另一方面,发展受到限制。汉中是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战略的承载地,国家从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考虑,对汉中的定位就是限制重工业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发展规划》、省委《加快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明确了汉中“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可见,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汉中突破发展、追赶超越的现实之需和务实之策。

  (三)从政策导向看,中央和我省扶持力度加大、机遇叠加。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域旅游、遗产保护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密集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二十三个部委联合发文助推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省级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汉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定位,《陕西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将汉中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省政府提出“推进陕南山水人文旅游做大做优”,为我们明确了发展重点。从我市自身看,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将文化旅游强市列入“三市”总体目标之一,将文化旅游业列入“六大产业集群”,将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列入全市“六个生产交易中心”,特别是将“旅居在汉中”作为“四个在汉中”的重要内容倾力打造,进一步凸显了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从发展潜力看,目前全国人口突破14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已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2019年汉中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5万人次,高铁发送旅客近1000万,加之汉中海关挂牌成立、综保区启动建设、“两个中心”建成运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西部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机场二期改扩建、汉巴渝快速铁路、重点景区专线等立体交通网络的持续改善,汉中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二、汉中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汉中是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汉中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2014年以来,全市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7.4%和23.1%。2019年接待游客67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1.8亿元,分别为2014年的2.5倍和3倍,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旅游业已成为追赶超越的重要引擎。

  一是党政统筹、规划引领,推动全域整体创建。市委、市政府早在2013年就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思路,2014年出台《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的意见》,2015年起精心编制了《汉中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旅居在汉中”《概念性规划》《三年滚动计划》及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确立了“一老家四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一核、三轴、六组团”的空间布局。整合组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旅游稽查支队、文化旅游体育集团等机构,形成了市县联动、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汉中荣获“中国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市”“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二是内塑精品、外树形象,强力打造发展引擎。设立1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6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十三五”以来投资35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0余个,建成兴汉胜境、天汉文化公园、诸葛古镇、龙头山等一批精品项目,打造出楼房沟民宿集群、诸葛水街、九昱温泉等高品位旅游产品。坚持精准营销、立体宣传,在京津沪、粤港澳举办推介会,在中省主流媒体和高铁路网、通航城市开展形象宣传,连续11年成功举办最美油菜花海节,创新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大赛、“汉风秋月”中秋晚会、“最好的时代”电影音乐会、陕西汉文化旅游节、朱国际论坛、冰雪嘉年华等重大文旅活动,全力打造“春游花海、夏览山水、秋赏红叶、冬玩冰雪”的四季旅游,“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更加亮丽。

  三是多业融合、丰富产品,持续繁荣三产消费。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新需求。文旅融合上,深入挖掘历史、红色、民俗等文化资源,天汉楼、秦蜀古道遗产活化利用等项目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张骞墓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汉中历代文物展、城固青铜器展建成开放,打造出《出师表》《天汉传奇》《汉颂》等精品演艺,文化魅力持续彰显。农旅融合上,积极探索景村共建、主客共享的旅游扶贫之路,建成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省级旅游示范县4个、旅游名镇名村54个,培育“农家乐”900余家、“汉家乐”51家,打造出花果山、江茶园、火烧店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带动超过20万人受益。我市入选“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留坝县入选西北五省唯一“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商旅融合上,成立旅游商品公司和展销中心,研发出13类、1000余件(套)旅游商品,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获4金2银3铜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汽车博览会、美食节、赛茶大会、面皮大赛等促销活动,有力拉动三产、活跃消费。体旅融合上,突出水上运动、足球两大特色,建成陕西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足球研学小镇,成功举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冰雪嘉年华等赛事活动,荣获“全省全民健身活力市”。

  四是健全设施、完善配套,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建成“三高速三铁路五国道一机场”立体交通网络,开通旅游公交专线38条,建设房车营地7处,打造出51个精品观花点、29条观花线路。创新发展天汉长街等特色街区,建成天汉景逸、熊猫森林、诸葛青舍、黎坪假日、红寺云缦、紫柏云居等一批精品酒店,床位达4万多张。建成旅游厕所500余座,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建成投用市级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平台,4A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与省上成功对接,3A级以上景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服务质量排名稳中有进。

  三、问题及不足

  虽然汉中全域旅游基础较好、起步较早,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少数县区、部门对全域旅游重视不够,齐抓共管的合力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精品景区打造慢。老景区改造提升缓慢,新景区内涵挖掘不够,仍停留在门票经济初级阶段。景区建设“只见星星、不见月亮”,5A创建尚未突破。三是要素体系不健全。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看,均存在服务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四、下步发展建议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之首,必须自觉担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下一步,要紧紧围绕“三市建设”总目标,聚焦“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和“四个在汉中”增长新动能,结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旅居在汉中”《发展规划》,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推进工农旅结合、产城景一体、文体康配套,加快打造“一老家四基地”和“三生融合”新样板,努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高点定位谋划,明晰发展路径。依托秦巴山区优良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休闲、山地运动等品牌建设,高水平编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构筑以城市旅居为核心、以三条高速为轴线和以山地度假、生态康养、巴山秀水、乡村田园等为支撑板块的“一核、三轴、六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锁定创建目标不动摇,制定出台创建《冲刺计划》,对标《验收标准》九大方面171个小项自查整改,确保今年汉台、洋县等4个县区通过验收、龙头山、汉江源等4个景区创建4A,明年全市整体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二)加快项目建设,做强产业支撑。一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抢抓南郑疥疙洞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契机,加快龙岗遗址公园、张骞文化园、山河堰遗址公园建设,实施青木川、五门堰等重点文保项目,提升陈展水平,延续历史文脉。二是加快精品景区建设。下功夫破解土地、资金等难题,加快兴汉胜境、青木川、华阳创5A步伐,力争三年内实现5A景区零突破,两年内张骞墓、汉江源、午子山等创建4A景区。三是灵活思路创品牌。面对创5A难度加大的实际,考虑推进兴汉胜境、褒城组团、龙岗生态园等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力争先摘取一块国家级牌子。

  (三)推进创新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深化“旅游+”战略,推动产业关联耦合、有机融合、动能聚合。一是“旅游+文化”提内涵。坚持以中心城区以兴汉胜境、西汉三遗址、天汉文化公园为引领,叫响做优“汉人老家”文化品牌;东翼以张骞墓、李固墓、蔡伦墓为重点,打造“丝路源点城市”;西翼以武侯墓祠、马超墓、定军山、诸葛古镇为重点,做好“三国历史文章”;南北以大汉山、羌博园、藏羌彝走廊和褒斜道、傥骆道等古栈道为两级,持续凸显丰厚地域文化特色。二是“旅游+农业”助脱贫。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文化旅游名镇村建设,高质量打造龙湾、金湾银滩、金沙滩等一批休闲产品,持续提升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汉中模式”。三是“旅游+体育”激活力。以实施全运惠民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十四运比赛场馆,打造以体育赛事观光为龙头,休闲健身、康体疗养、山地训练等为支撑的产品体系,掀起全民健身、乐享健康新热潮。

  (四)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体系。一是优化交通网络。加大黎坪、五龙洞等景区道路建设力度,积极协调开通宝巴高速龙头山景区便道,加强景区与机场、高铁站、高客站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推进智慧旅游。加快县区旅游信息中心建设,推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A级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景点WiFi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强迫消费等行为,抓好人员培训,强化安全监管,构建诚实守信、文明规范的旅游市场。

  (五)加大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办好品牌节会。创新办好油菜花节、红叶节、柑橘节、樱桃茶叶节、栈道漂流节等品牌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二是扩大媒体宣传。聚焦大西安、甘成渝等重点客源地,积极举办各类推介活动,开展高铁地铁、微博微信等多样化宣传,力求在主流媒体有声音、在重点区域有形象。三是强化市场营销。落实好《汉中旅游促销办法》,开展精准营销,巩固传统市场、提升新兴市场、拓展潜在市场。深化区域旅游协作互惠宣传,通过优势互补、景点互推、游客互送,实现宣传的放大效应。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