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全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联合发布我市一年来生态城市建设成果。
一年来,我市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不断扮靓生态城市新画卷: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生态示范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创建全省首家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重金属减排量位居全省第一;林长制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佛坪县大熊猫保护入选2023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截至7月10日,今年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7,优良天数164天,同比增加17天,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一年来,我市争取增发国债资金13.33亿元用于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资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用水总量15.69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5.2%;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12%。汉江汉中段生态流量全年达标,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我市制定出台《汉中市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发现记录湿地动植物112科557种,累计实施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保护监测、生态围栏建设等项目7个。为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4334名,配备专职人员246名,全市各级林长累计开展巡林7.25万次,协调解决问题180余个;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8.12万亩,全面完成1.5万亩森林抚育、1.7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24.02万亩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全市朱鹮数量由最初的7只增长到现在的近7000只,秦岭石蝴蝶由发现时的8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1.2万余株。
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生态城市新形象徐徐展开: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新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并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为提升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出台全省首个统筹“城——镇——村”风貌管控的指导性文件《汉中市加强城乡建设风貌管控指导意见》;充电量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荣膺“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和“优秀旅居目的地”称号。
为提升县城功能品质,我市开工城乡建设项目871个,累计完成投资104.61亿元,实施排水防涝与雨污分流项目28个,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稳步推动全市177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消除空白计划,133个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实施77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0个。新建口袋公园11个,全面完成增绿工程建设任务,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6%、41.81%,解决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易涝积水点15个。全市累计建成255个充电站、3820个充电桩,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西乡县、留坝县、宁强县等7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留坝县、佛坪县、宁强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年来,我市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生态城市新动能逐渐释放:全市有机农业面积、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以茶、药、菌为主的三大全省单项冠军产业产量持续增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达标率、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满意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均排名全省第一;建成294个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社区100%全覆盖,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居全省第一。
我市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能源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谋划实施产业链项目26个,总投资123.16亿元。陕钢集团中厚板、德容航空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4户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建11个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我市聚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市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投用,新创建3A级景区3个,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处,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打造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上半年,预计接待游客316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实现旅游收入199.55亿元、同比增长18.44%。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