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2年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04-13 14:09
来源: 市政府网站
   访问量: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3月28日在汉中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汉中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 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汉中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紧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四个在汉中为总抓手,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1768.72亿元、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三,地方财政收入52.5亿元、同口径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123元和13274元、增长7.9%11.2%,增速居全省第二和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建筑业增加值、内资到位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二,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坚持两个至上,决胜防汛救灾疫情防控攻坚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决策、精准发力,经受住了汛情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对去年18轮强降雨,坚持五级联防、群策群力,安全转移群众18万人次,成功应对勉县“8·21”特大暴雨、镇巴“9·9”山体滑坡等突发灾害,下拨救灾资金3.73亿元,及时开展灾后重建和冬春生活救助,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温暖过冬。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体系,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全市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特别是今年3月,汉中遭遇新一轮严峻疫情,我们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汉台和略阳为主战场,果断处置、分秒必争,不惧疲劳、连续奋战,用7天时间实现了新增病例社会面清零,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我们坚持防疫、保供两手抓,尽心竭力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多措并举稳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一年来,我们坚持综合施策,推动经济高开稳走。全力以赴稳投资、抓产业、扩消费,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坚持每季度观摩点评,大干快上抓项目,38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深入开展三百行动,组建120支招商小分队常态化招商,内资到位1397.63亿元、增长62.8%。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16条重点产业链布局。扎实开展工业倍增和亲商助企活动,新增减税降费4.87亿元,兑现奖补资金2.17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97%,工业投资增长3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3.2%,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47.7亿元、增长14.5%。多措并举稳粮增收,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1万亩,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出台消费倍增19条措施,投放惠民消费券1920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67亿元、增长15.2%。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举办惠游汉中·汉风秋月”“汉风年·老家过等系列文旅活动,策划推出40条精品旅游线路,张骞墓、午子山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铁腕治污,坚守绿水青山良好生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林(山)长制,深入整治秦巴区域五乱问题,118座小水电站全面整治到位,生态修复1.1万亩,完成营造林38万亩。坚持精准治污,实施大气污染冬病夏治“5+1”治水幸福河湖建设等行动,清洁能源替代2.8万户,完成中心城区东排洪渠治理,全市空气优良天数343天,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汉江汉中段荣获全国美丽河湖提名奖。土壤环境安全可控,我市入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组建县域两山资源公司,佛坪县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宁强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大幅改善城乡面貌。聚焦新型城镇化,找准痛点、破旧立新、内外兼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完成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首年目标,开工项目1141个、建成911个,累计投资217.5亿元,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495个,386条背街小巷、人行道提质升级,50断头路建成通车,架空线缆逐步落地。天汉长街、汉中火车站南广场、南关正街全面建成投用。启动五大交通枢纽建设和交通强国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试点,国道108勉县一级公路、国道244南郑段等一批公路改造提升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848公里,城固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同步发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引领,释放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开放,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成秦创原汉中科创中心、中航301所汉中检测分中心等科创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户、瞪羚企业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高新技术工业完成产值469.85亿元、增长20.3%。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立陕南首家数字产业协会、数字经济研究院,区域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建成投用。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产业园区等领域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间压缩60%以上,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取得突破,组建交投”“水投等平台公司,市带县模式全省推广,宁强循环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区,三合循环经济产业园等4个园区创建为省级特色专业园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汉西欧专列、经上海至大阪中转联程航线、汉中始发北京高铁、阳安铁路绿巨人动车开通运行,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01%57%,增速居全省第三、第二。

一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重,办成了一大批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始终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全力补短板、优供给,市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石门、长林供水工程建成投用,新建充电桩630个、5G基站1400个,中心城区净增停车位5252个、新建改扩建便民市场15个,建成汉宁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市级液化天然气应急储气调峰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2.3万个,发放就业补助、稳岗返还资金3.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无欠薪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新建改扩建271所中小学校幼儿园,147所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37万个,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高考上线率实现十连升,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满意度评价居全省第一。新建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311个,建成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23个,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惠及于民。实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保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返贫监测平台,22.6万户脱贫户和监测户持续增收,34.2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四个三消费帮扶经验全国推广。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广电融媒体矩阵技术平台建设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市群艺馆跻身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张骞传说、汉中藤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举办十四运铁人三项和跆拳道比赛,荣获全省全民健身活力市称号。妥善化解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统筹抓好信访维稳、社会治安、食药监管等工作,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平安建设满意度居全省第二。

一年来,我们坚持从严从实,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两学一开”“进知解等活动,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服务人民群众、开创发展新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启动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强化审计监督,三公经费持续压减。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市政府党组工作规则》和《全市政府系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十条措施》,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明责加压、践诺实干、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民族、宗教、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地方志、供销、气象、档案、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工作实现了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圆满收官。五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过五年奋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我们咬定目标、发挥优势,做强支撑、追赶超越,迈出了高质量发展新步伐。经济总量是2016年的1.6倍。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6%7.8%8.4%8.9%10.4%,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经过五年奋斗,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我们牢记国之大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生态成为汉中靓丽名片。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变好,优良水体达100%,森林覆盖率达63.7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4.4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5%

经过五年奋斗,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我们大力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延链补链项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5.542.741.8,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产业产值占比达88%,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81%,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9%,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53.7%、居全省第三。

经过五年奋斗,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我们坚持抓创新、促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加速释放。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5%,高新技术企业从29家增长到109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09件增长到2.28件。供给侧、放管服等改革协同发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总量达28.35万户。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5%51.2%18.5%

经过五年奋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我们尽锐出战、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0个贫困县(区)、101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累计减贫52.4万人。加快打造公园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由55.8平方公里扩展至9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2.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各县区竞相发展,7个县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重点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展现出天汉新画卷。

经过五年奋斗,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我们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遗余力解民忧、惠民生。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8.4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9.5%。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法治汉中、平安汉中建设深入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回首过去五年,全市上下奋勇拼搏、合力攻坚,经历了一次次大战大考,办成了一批可载志书的大事、制约发展的难事、群众期盼的实事,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踏上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汉部队官兵和各驻汉单位,向关心支持参与汉中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回首过去五年,艰辛的奋斗历程令人难忘。我们深深感到,干好汉中的事,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持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自觉把汉中发展置于全省、全国大局中考虑,坚持创新引领、改革赋能、开放借力,扬优势、补短板、聚资源,迈出转型发展新步伐。必须树牢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切实做到守底线、保稳定、促发展。

回首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更需我们清醒认识、勇于直面。主要是: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在全省占比偏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工业投资占比较低。城乡发展仍不平衡,群众收入水平不高,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干部担当克难精神、推动发展能力还需提升,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创新思路、拿出硬招、逐项破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发展总体目标思路

未来五年,是我市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复杂环境、严峻形势,更要看到汉中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新征程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纵观发展大势,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我们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机会窗口。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推动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先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汉中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我们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动力支撑。审视汉中自身,我们区位优势独特,生态资源丰富,绿色发展道路更趋成熟,产业支撑坚实有力,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创新动能不断涌现,干部干事创业劲头越来越足,各类优势正叠加成为发展胜势。只要我们抢抓机遇、扬长克短,唯实唯干、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开创追赶超越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全面实施“13469”发展战略,更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更加做强四个在汉中总抓手,更准把握高科技、大生态、厚文化、国际范、共富裕总方向,更加聚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追赶超越新格局总标杆,更严落实六个始终坚持总要求,为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而不懈奋斗。

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干好135、实现翻一番奋斗目标,落实到每年省考指标、发展指标、工作推进指标三套指标体系,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一是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锚定战略目标,聚力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区域生态经济中心、教育科创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高地、内外开放高地、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格局。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全面构建“3552”现代产业体系,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个主导产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均超过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和数字经济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2%45%30%,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0万户以上。建成绿色制造业强市、智慧感知之都和西汉蓉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家,基本建成汉中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中央创新区、学研小镇、环陕理工创新创业园。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达到65%,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成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四是教育文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覆盖,建成教育强市。打造国际汉文化交流中心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以上,5A级景区实现零突破。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塑造汉风古韵城市品牌,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五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实现突破,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建成汉中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产业园、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五大交通枢纽,交旅融合三年行动如期实现,完成汉中机场一期续建工程,汉巴渝及北上通道、兰汉十高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6.5%以上。六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建成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纲。我们要始终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锚定正确方向、扛牢责任使命,一环一扣稳扎稳打、一步一印接续奋斗,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二是坚持把绿色循环发展作为战略路径。绿水青山是汉中最大的发展优势,绿色循环是汉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两山理念在汉中的实践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三是坚持把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目标引领。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家战略、省委要求、汉中使命。我们要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四个在汉中为总抓手,布局落子重大平台载体、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工程、重大通道枢纽,加快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不断增强区域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四是坚持把新时代追赶超越作为行动标杆。追赶超越是汉中新时代发展的总标杆。我们要对标省内排名靠前的兄弟地市和国内发达地区,统筹常规均衡发展与突破跨越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生态、人文等优势,聚焦航空装备、食药精深加工、文交旅融合、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打造爆发式增长点,在人无我有中抢占先机,在人有我特中勇立潮头,着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追赶超越新格局。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关键抓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推进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体系,引育创新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内生动力。深度对接国内大循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努力打造内外开放新高地。

六是坚持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不懈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多渠道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各位代表!新征程上唯有奋斗,新使命中必有担当。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咬定发展不放松,团结如磐齐心干、坚强如钢拼命干、表里如一务实干,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

三、2022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省还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81万亩、110万吨以上,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把握的政策方向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的重点放在稳住经济发展增速上、稳住市场主体上、稳住经济社会大局上,把的重点放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上、促进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上,更加突出做强产业特别是做强工业、更加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市场主体培育、更加突出守好安全底线。尤其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稳定增长,力争经济增速全省领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靠前、精准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纾困解难保主体。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退税减税降费专项基金支持,落实各项复工复产措施,加大企业减负纾困力度,切实保住市场主体。深入开展亲商助企活动,一企一策解决融资、用工、用能及要素保障等实际问题,推动骨干企业稳产扩销,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建立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系统,完善政银企对接和企业人才培养直通车机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政策工具,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千企示范、万企转型,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综合施策,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新培育五上企业260户以上。

延链补链强支撑。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3552”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一链一策,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等16条产业链,引领产业集群化、集成化、集约化发展。分级建立链长制,制定一图一方案三清单,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平台企业。实施延链补链项目,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贯通发展。

大抓项目扩投资。围绕现代产业、交通水利、城市更新、防灾减灾、生态环保、新基建等领域,持续抓好项目谋划储备,着力提高产业项目占比,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实施49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01亿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65个、现代产业项目231个、公共服务项目80个、生态环保治理项目20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亿元。紧盯重大项目,加快焦岩水库、略阳县城防洪体系和洋县至西乡、镇巴至川陕界、G5京昆汉中段扩容、略阳至甘肃康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汉中机场一期续建、玉带河水库等项目取得新进展。

精准招商增后劲。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内资到位、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20%以上,其中制造业到位资金占比不低于40%。筹办汉中发展大会、汉商大会、绿色食品产业链推介会、航空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等28项招商活动,参加国内外21项经贸投促活动,着力引进大企业、好项目。搭建投资服务云平台,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双招双引项目库、目标企业(人才)库、产业链招商方案一图两库一方案,提高招商精准度和落地率。

扩大内需促消费。深入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恢复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文旅娱乐等服务业。落实消费倍增19条措施,高频次、多样化举办促消费活动,继续发放惠民消费券,巩固提升汽车、家电等商品消费,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学研、家政等服务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直播带货、在线服务、个性定制等新型消费,促进市场消费提质扩容。

(二)聚焦减污降碳,筑牢绿色发展基底。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统筹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全面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常态化整治秦巴五乱问题,巩固小水电站整治成果。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硫铁矿污染整治和尾矿库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林(山)长制、河(湖)长制,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强化产业准入清单管理,实施网络化+网格化全域监管,让秦巴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每个空气优良天,打好减煤、控车、抑尘、禁燃、治源、增绿组合拳,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系统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扎实推进“5+1”治水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清零,确保全域水质优良。强化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和整治修复,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争创无废城市。扎实整改中央和我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严查重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以最严执法守护美丽家园。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有序实施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低碳园区,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探索生态治理下的片区开发模式,加快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提升到60%、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5%。建立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加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实施光伏发电、勉县佛坪抽水蓄能电站等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支持两山资源公司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探索两山理念在汉中的实践路径。积极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逐步建立生态资源评估、流转、交易、经营等机制,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三)聚焦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坚持绿色制造业强市,不断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质效双升。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深化规上企业培育护航行动,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链主企业,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0户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5户。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提质增效活动,引导企业强化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和模式创新。持续扩大工业投资,实施钢带冷轧热镀、智造机加产业园等60个工业重点项目,年度投资147亿元。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聚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关键基础零部件,推动航空装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航空产业链,推动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成为国家区域性战略,支持陕飞公司等龙头企业扩能提效,加快万利航空飞机零部件加工装配、陕西君泰航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强整机制造和大部件产业,培育无人机等通航装备产业,延伸维修、检测、物流等航空服务业。加快现代材料业绿色转型,推进陕钢中厚板、经开区热表处理、中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食药业,支持食品加工业延链、茶产业提质、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实施洋县有机黑米系列食品研发、西乡茶产业融合示范园、镇巴腊肉全产业链、略阳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园、宁强天麻产业园等项目,促进食药产业扩规模、提质效、创品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检测等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半导体智能装备产业园、农光互补发电、镇巴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项目,壮大电子信息、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引领工业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持续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增长22%以上、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5%以上。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打造一批绿色车间、绿色工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开展企业智能制造评估,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立名品+名企+名产地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园区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充分向园区赋权,强化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全力建平台、聚产业、招项目、引人才。支持发展制造业特色区中园和小微特色工业集聚区,支持县区合作探索飞地园区,省级特色园区达到5个以上。鼓励园区建立产业创新发展基金,搭建技术研发、创业孵化、融资引资等平台。深化园区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机制,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制度,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优质园区集中。

(四)聚焦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田长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推广小型机械化等农机装备应用,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序扩大油菜、大豆面积。推动蔬菜地产地销、直供直销,加快建设城郊设施蔬菜、沿汉江大宗商品蔬菜、浅山丘陵特色露地蔬菜、秦巴山区高山菜基地,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280万吨以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支持茶树、天麻菌等种质资源产业化发展,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万亩以上,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果产量分别达到5.3万吨、7万吨、21万吨、68万吨,生猪饲养量稳定在400万头左右,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百园百企千社千村三年行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提升亩产效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仓储保鲜、烘干分选、冷链物流等产后商品化处理项目,推动特色农产品、药食同源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初级品向高品质商品转化。健全农产品营销流通体系,培育引进销售主导型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叫响做靓味见汉中”“汉中仙毫等区域公用品牌,让汉中农特产品卖向全国。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承包地三权分置、供销社等改革,探索多形态村级集体经济合作模式,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实体化运营,盘活资源资产,增加集体收入,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开展资金、技术等互助联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和社区工厂,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深化定点帮扶和通汉协作,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制定市县镇五大振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建设,支持略阳县建设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坚持一村一貌,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十百千行动,提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推动农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治理,开展农村文明实践活动,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聚焦融合提质,做强做活三产服务业。紧扣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推动服务业融合化、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构建优质共享、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服务业新格局。

做强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西乡县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龙头山、张良庙紫柏山、黎坪、青木川、诸葛古镇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集中力量推动华阳景区创建5A级景区。积极引进龙头型文旅企业,推进交旅融合三年行动,谋划实施轨道交通旅游、汉中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等大型旅游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策划推出多日游、假日游等旅游产品,高标准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点。统筹市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两汉三国文化、秦岭四宝、生态观光、研学感知、房车宿营、山地运动、康养健身等慢生活慢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动旅游医养融合,促进医养产业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兴汉新区汉文化产业园、张骞文化园、蔡伦文化园、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建设。办好油菜花节、朱鹮国际论坛、三国主题旅游大会暨诸葛亮高峰论坛、冰雪嘉年华等文旅品牌节会,全年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亿元。

积极发展制造服务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新模式,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出台支持政策,培育引进工业设计、融资租赁、技术服务、检验检测等企业,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研发、制造、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提供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服务,扩大制造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陕南特产物流园、市应急救援冷链物流中心、柳林综合智慧物流园、秦岭山珍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高效供应链。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实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本土金融机构,组建汉中农商银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汉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汉中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提高对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促进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持续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新增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0户,确保汉王药业成功上市。

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特色商圈和中央商务区,兴汉新区中央商业大街建成运营,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化菜市场”“夜间经济示范区等试点示范,提升中心城区商贸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县城商业设施布局,建设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改造升级一批商业网点,助推县域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新建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超市、餐饮、快递配送等服务网点,支持商贸企业布局村级便利店,推动购物、旅游、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六)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链,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区域竞争力。

做强创新平台。深度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设立秦创原县区创新促进分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大力培育引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构建小微孵化研发中试园区扩产的全链条创新培育体系。稳步推进环陕理工创新创业园、中央创新区、学研小镇建设,支持航空经开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谋划打造汉中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大格局,更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优化创新生态。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新认定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实施天汉英才计划,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新建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应用型人才7000人以上。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鹊桥平台功能,落实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等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化两链融合。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校地企联合攻关机制,组建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平台10个以上,实施60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创投”“风投基金,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启动5G示范城市创建,新建10005G基站,推动区域大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支持骨干企业打造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依托中航电测等骨干企业,实施智能测控生产线、传感器研发生产等项目,壮大传感器产业集群。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发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建成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打造一批智慧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七)聚焦城乡融合,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空间布局、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内涵底蕴,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城市更新。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规划刚性执行,注重留白留绿留天,彰显汉风古韵城市形象。继续实施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推行片区开发模式,加快汉台区东片区、滨江新区中央文体区、兴汉新区西片区开发,推动老城区功能疏解,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美丽宜居的片区综合体。统筹推进城市路网管网、防洪排涝、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馆两中心建设,抓好历史街区和古迹保护利用、一江两岸品质提升、口袋公园等项目建设,构筑城市骨架、畅通城市血脉、提升城市品格。

强化精细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持续整治城市顽疾,不断提升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中心城区新建改建垃圾收集站41座、垃圾压缩转运站11座。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支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实施文明素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特色品牌塑造等行动,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做强县域经济。实施一县一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加快两区一平台建设,鼓励各县区集中资源要素,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中心城区发挥科教密集、商誉汇集、文化富集优势,深化产城融合,推动汉南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市域内产业升级示范区、区域性现代商贸聚集区、全国性高端文旅目的地。支持平川县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延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支持山区县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食药、生态旅游等产业,做优做特生态经济。实施美丽县城建设,统筹推进集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各县区至少建成一个城市更新示范片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

(八)聚焦改革开放,更好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打通堵点断点,汇聚资源要素,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注入优质资产,做强融资担保体系,逐步改革直补直奖方式,采取贷款贴息等办法,有效拉动社会投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启动市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做强做实国有企业。

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空港经济产业园、汉中综合保税区、离岸孵化器等平台建设,积极融入西成渝周边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打造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商品集散重要基地。推进汉西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陕南副中心,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大格局。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新培育外贸备案企业30户以上,让更多产品走出汉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等集成服务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完善并联审批、区域评估、容缺受理、审管联动等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让更多政务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目标。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力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场环境。

(九)聚焦共同富裕,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供给质量,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减负稳岗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无欠薪城市创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45万元以上,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集团化办学强校扩优行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常态化监管措施。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快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确保汉台、南郑、城固、西乡、宁强5个县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扩建,推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扩容升本、创建双高学院,鼓励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职教院校更好服务产业发展,为汉中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医养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三二0一医院医技住院大楼等150个项目,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迁建、汉台中医医院等26个项目。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全科医生培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创建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推进中医事业传承发展。加强民营医院监管,严格规范诊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深化健康汉中行动,健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让群众的健康更有保障、生活更有质量。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次以上。完成汉台等8个县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支持市县主流媒体创新发展。加快汉中奥体中心、沿汉江全民健身长廊建设,精心举办特色体育赛事,积极申办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启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深化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加快养老托育机构建设,健全康复护理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打造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努力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完成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落实好城乡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补贴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支持公益慈善等事业发展。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市场,规范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归集住房公积金23.5亿元以上。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十)聚焦安全稳定,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安全底线,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四方责任四早要求,科学精准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实抓好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管控,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健全防控指挥、疫情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调溯源、基层组织、物资保供、社会维护防控体系,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构筑全人群免疫屏障。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抓好民族、宗教、网络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城市建设开发资金平衡,多措并举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逐步消减存量、坚决遏制增量。健全金融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依法规范资本健康运行,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等行为。积极稳妥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加强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全链条监管,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健康发展。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启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统筹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灭火等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提升市域治理水平。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居民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推动行政审批、基层执法、公共服务等力量下沉,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一体推进法治汉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建成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市。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抓好信访积案化解和源头治理。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类违法犯罪,让天汉大地更平安、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今年,我们要继续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城市老、旧、乱、堵的烦心事,继续实施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56个、棚户区138个、背街小巷105条、人行道55条,打通断头路”116条,实施架空线缆落地规整项目73个,让城市更宜居、群众更舒心。解决好家庭中一老一小的难心事,出台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实施养老服务设施项目32个,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个、全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养老床位3000张。实施托育机构建设项目6个以上,新增婴幼儿托位1000个以上。秋季开学前建成投用1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学位5.7万个,完善新建学校幼儿园周边路网27处,让群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解决好群众出行难、停车难的堵心事,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充电桩1000个,中心城区净增停车位6000个以上。整合中心城区公交资源、实现一城一交,实施农村公交化改造线路17条,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停车有着落。解决好城市清洁用气的操心事,扎实推进气化汉中建设三年行动,实施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一期等35个项目,建成城镇燃气管道110公里,市级园区和县级工业集中区天然气干管全部铺设到位,新增天然气用户5万户以上,让更多群众做饭有气烧、企业生产有气用。解决好群众休闲健身缺场地的期盼事,新增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场地26个,社会足球场3个,面积1.6万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19个、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让群众运动有设施、休闲有去处。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居住安全问题,建成全市首批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升17.2万农村居民供水质量,实施避险安居搬迁三年行动、年内搬迁安置群众6000户以上,让农民群众用水更健康、居住更安心。解决好群众就医难问题,新建改扩建3个三级医院、7个二级医院、7个镇卫生院,建成20个示范中医馆,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解决好市民买菜难、农民卖菜难问题,新建11个乡镇商贸中心,中心城区新建35个便民果蔬示范店、2个冷链物流配送中心、4个农贸市场,让农民有收益、市民得实惠。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及互认,完成2000户小餐饮、食品小作坊标准化改造提升,让群众吃得更放心。解决好就业用工问题,举办招聘活动100场次以上,设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10个,新培育县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19个,扶持创业实体2000家以上,帮助5000名以上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让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各位代表!这些民生实事,是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一定说到做到、办实办好,交上一份暖心答卷!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治理能力、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汉中发展开新篇、为汉中人民谋幸福。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以法治建设为基石,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机制,切实增强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维护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牢宪法意识,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三)以能力建设为支撑,增强干事创业本领。深入钻研政策业务,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争当专家型干部,以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把握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等领域的辩证关系和实践要求,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规律、顺应群众期盼。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干解难题、补短板的实事,致广大而尽精微、积跬步以至千里,努力创造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四)以作风建设为根本,求真务实拼搏苦干。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要求,扎实开展作风能力建设年活动,常态化开展进知解活动。要大兴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之风,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大兴只争朝夕、竞相奋进之风,闻令而动、雷厉风行,比学赶超、勇立潮头,推动各项工作追赶超越;大兴不避艰险、敢于斗争之风,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迎难而上、尽锐出战,越是艰险越向前、不达目的不罢休;大兴调查研究、贴近实际之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五)以廉政建设为保障,营造风清气正环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过紧日子,市本级运转类支出压减20%。紧盯工程建设等领域,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资产。倾情倾力服务企业,清爽干净交往,构建”“政商关系。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汉中发展纵然跨越千山,依然征途漫漫,使命在前、唯有苦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不忘奋斗,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办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民主街43号市政府1号楼1楼
联系电话:0916-2626159   传真:0916-2626195   邮箱:hzzfyjs@163.com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7000007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428号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